麻城籍大清王朝最后一位七品县令曾鲁达公轶事
红色瞭望哨
曾公鲁达,号伟生,谱名庆集,湖北省麻城县木子店镇曾家台子人,生于清朝同治年十二年(1873年),卒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鲁达公自幼聪敏异常,读书过目不忘,稍长即通过优贡选拔进入京城国子监学习。大清王朝的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校,是国家储备干部的摇篮。
1910年,鲁达公时年37岁,正是意气风发之时,被大清王朝任命为浙江省杭州县县令,顶带七品红翎。
本族先祖麻城县三河口镇李家河垸庆公,长途贩运茯苓至浙江杭州,茯苓全部被杭州王姓商行收购,货款长达数月未能结算,滞留杭州旅店不得归乡。旅店老板同情庆公遭遇,帮忙出计:听说新任知县大老爷姓曾,是湖北省麻城县人,是你的老乡,又是与你同姓,或可寻求其帮助。
庆公闻此信息,当即轻悄悄夜赴县衙,拜访鲁达公求助。鲁达公与庆公叙谈,方知不仅是同乡,而且还是共祠堂的同室宗亲,且同系“庆”字辈,武城曾氏第七十五世孙,甚觉亲切。继而谈到请求帮助催讨茯苓货款之事,鲁达公颇费了一番踌躇: 商行王姓在浙江杭州是望族,一门出了七个红顶带,其中有四个红顶带在我之上,一般人是不敢与其争锋的。沉吟半晌之后,鲁达公方才想出一计,教庆公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试试看,或许能帮助讨回货款。
翌日起,庆公早晨洗漱完毕,即在寄住的旅舍之前,将椅临街而坐,而且将双脚跷起,放置于椅前小板凳之上,旁若无人,优哉游哉地静心看阅报纸,一连数日如此。王姓商行仆人及旅店老板暗中观察,百思不得其解。 待到十五日,忽听威风锣鼓喧天动地,迴避肃静之声不绝于耳,街上两边商贩纷纷避让。原来是新任知县大老爷曾鲁达按惯例巡街。巡街差役见庆公临街而坐,毫无迴避之意,正要驱赶。
忽听知县鲁达公叫道: 停轿。不得无礼!
只见知县大老爷鲁达公下轿后,径直快步走向临街而坐的庆公,恭恭敬敬的打了一拱。那庆公见知县大老爷跟自己打拱,既不起身,又未回礼,只是象征性的将跷在左腿上的二郎腿(右腿)抬了下来,左脚还放在小板凳上,纹丝不动。知县大老爷鲁达公唯唯而退,继续巡街去了。
新任知县大老爷鲁达公巡街的信息,马上反馈到了王姓商行掌柜那里。王姓商行掌柜不知道庆公到底是什么来头,怎么新任七品县令当街向他打拱,他不仅不还礼,连身都懒得起,心里打鼓:庆公莫非是跟京城里的高官有联系?抑或是朝中派来的暗探? 毅勇侯曾文正公(曾国潘)虽然已经去世,但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总听说“天下曾氏是一家”,也说不准跟文正公后人有联系。思来想去,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能因小失大。立即吩咐仆人,快快请庆公过来,将茯苓货款如数结清了事。避免惹来更大的麻烦!
庆公拿到货款之后,并没有按照鲁达公事前的嘱咐,立即赶回故乡。而是,当夜偷偷的去县衙,将商行王掌柜主动结清茯苓货款之事,当面知会鲁达公。 鲁达公闻听庆公汇报,一如先前预计,顺利结清茯苓货款,亦很庆幸。旋即叮嘱庆公:此地不可久留。赶紧去旅店收拾行李,即刻动身,回故乡麻城。并特别叮嘱庆公,不可再贪图此处生意钱财,终生不得再来浙江杭州。否则,有可能穿帮,连性命都难保。
庆公立马携款赶回麻城故乡。从那以后,庆公铭记鲁达公嘱咐,终生未再涉足江浙一带。在家勤耕苦读之余,常对儿孙讲述此事,一则铭记鲁达公设计帮助讨回茯苓货款之恩情,二则教诲儿孙做人之不容易,激励儿孙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