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以下文字出自何平教授微信,经授权转发。因其言语清晰犀利,对这一诗歌社会事件分析全面简明,戳到了痛处,本人觉得颇可为这一事件的看客和主人翁解惑,故转发。
何平教授说:
媒体记者问我怎么看最近食指和余秀华的吵架。我说,算了,干脆还是我们自己微信说吧,哪儿发布最后不都要到微信吗?我的基本判断:公私媒体也好,吃瓜群众也罢,许多人除了道听途说的食指的“疯”“老”和“相信未来”,余秀华的“脑瘫”和“大半个中国睡”,对双方的“诗”和“人”其实是无知,或者并不想知道,就像北岛来南京,看北岛的人站了几条街,他们除了《回答》的两三句,并不知道北岛其他的诗和人更多。不要说吃瓜群众,甚至没有几家媒体有耐心去问下食指读过余秀华哪些诗,余秀华又读过食指哪些,一个诗人的“理想下午”和她的诗有关,也可能无关,老年人上的山下的乡,年轻人的咖啡馆和床都有可能通向国家民族的命运。食指生于1948,余秀华生于1976,他们相差28岁,正好差不多是父亲和女儿的年纪,老年人看不惯年轻人就“打打炮”,年轻人呢?他们的武器除了老年人都落伍了,还有集体制造出来的“坏人都变老了”,如果不吵诗吵人,虽然目前暂时余秀华们占了上风,虽然食指太托大悖时,但余秀华嘴太缺德,给余秀华辩护的人连这个也维护,说不过去,父亲和女儿再叛逆,都要有人伦底线。至于诗人,无论是老还是嫩,如果像现在,诗人只是开会讲课签售朗诵说自己的传奇故事,只有诗歌活动,见人不见诗,嫩会熬到老,老会熬到老朽,神马都是浮云,时间裁判生死,也裁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