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见到陈大哥和慕兴姐就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虽然没说几句话,但从他们历经沧桑的脸上可以读到很多故事。
陈大哥和慕兴姐今年50岁左右,广东人,来桑岛三十年了,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和小女儿定居在南非开普敦,二女儿留学在悉尼。说到这里相信有很多人内心肯定很羡慕,羡慕华侨们的国外生活,羡慕他们在国外建立起来的基业。然而,在国外挣钱真的是那么容易吗?在国外真的就如人们想像得那样美好?
陈大哥和慕兴姐经营着一家小餐馆,主营当地风味的快餐,价格也比较低,一顿午餐大约在2000~5000坦桑尼亚先令(约合人民币6元~15元)就可以吃得不错。最近两年也开始做起了豆腐、豆腐脑,每周大概做三次,主要是供应当地华人。
餐馆大约有四五十平米的面积,两小间外加餐馆外面用遮阳棚搭起来的一块空地用于就餐,最里面一间是厨房。除了陈大哥和慕兴姐,店里还雇佣着五六个黑人做帮手。当地黑人的工资普遍很低,可想而知,当地的整体消费水平也高不到哪去。所以,这个小餐馆属于薄利多销。餐馆能一直开下来,还把三个孩子都供到了国外留学定居,其中付出的辛苦是常人无法体会的。
每天早上六点他们就要起来开始准备当天供应的早餐,桑岛生活节奏比较慢,当地人一般八点左右才开始吃早饭。忙完早餐这个段,就又要开始准备午餐。
上午通常是慕兴姐骑着个小摩托去市场采购食材。慕兴姐人很瘦小,比较典型的广东人的相貌,由于常年经受着桑岛强烈的紫外线照射,整个人也被晒得很黑。第一眼见到她,就会觉得这个人吃过不少苦。陈大哥主要是负责掌勺的,他总说自己语言不太好,所以一般对外的事都是慕兴姐负责。从早上六点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钟关门,只有不是饭点的空档稍微能坐下来休息会。我们有时候嘴馋想吃豆腐脑了,就给慕兴姐微信,要是赶巧有,我们就过去买一份回来解解馋(要知道在桑岛能吃到豆腐脑是多么幸福的事)。有好几次到店里,都看到陈大哥和慕兴姐窝在椅子里睡着了,一听到我们来了,立马就从椅子上坐起来,一脸的疲惫,看着都让人心疼。
陈大哥说年龄越来越大了,最近这两年也不像之前那么辛苦地干了,现在每周周日也休息一天。一是小黑周日都不愿上班,二是他和慕兴姐也能稍微缓缓劲。孩子们也都大了,除了小女儿还在上学,其他两个孩子都工作了,他们的担子也感觉轻松了不少。
说起将来的打算,他们说不一定,可能回国,也可能去南非或澳洲,大女儿和小女儿留在了南非,二女儿目前在澳洲留学,毕业后想留在澳洲。看孩子们的发展吧,以后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过去哪里。
如今的桑岛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由此衍生出来的酒店餐饮等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行业往往都是被少数的有钱人所占据。大多数当地人主要还是以农业和渔业为生,整体的经济还是很落后。大部分人家里还没有电视,人们用的手机很多还都是老人机,出售的衣服大部分都是从欧美过来的二手货。开的车基本都是日本淘汰下来的二手丰田…可想而知,三十年前的桑岛又是什么样子。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一步步走到今天,过成了别人眼里羡慕的样子!这其中的辛酸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2
阿韵,广东人(桑岛定居下来的很多华人都是广东人),两个孩子的妈妈,今年三十六七岁。大女儿七岁,小女儿三岁半。来桑岛十一年了。
由于她的小女儿和我家孩子年龄相仿,所以在一次房东组织的聚餐会上便熟络起来。聊天中也就聊到了她在桑岛的生活。
她老公之前在桑岛经营海参生意,由于今年政府垄断,生意受到了很大冲击,所以,无奈只能重新到其他地方寻求机会。前段时间,她老公把生意迁到了非洲其他国家,本来是打算一家人都过去,但她和孩子过去了一段时间,不适应就又回来桑岛这里。目前,只有她和孩子还留在桑岛,她说她和孩子习惯了这边的生活,突然改变环境,她们都不适应。
自从有了孩子她就全职在家带孩子,没有再工作。两个孩子都在桑岛唯一一所国际学校读书,学费一年下来十万左右,而且孩子年龄越大,学费也会越高。她说近几年生意不好做,竞争越来越大。从聊天中能感觉到她对生活的无奈和压力。
在桑岛生活了十一年,两个孩子都是在桑岛出生的,完全适应了这边的生活。每年回国两次,她对国内的生活节奏感到焦虑,国内节奏太快了,生活压力也大,她说现在让她回国她都有点不敢回,怕跟不上国内的生活步伐,怕自己适应不了国内的生活。但现在国内发展很快,机会很多,而这边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孩子慢慢长大了,总归是要回去的,怕再晚几年,孩子回去学业跟不上。所以,现在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3
每一个出来闯荡的人背后都有说不出的辛酸和无奈,背井离乡,漂泊在外,学着与当地人沟通,学着融入当地文化中,学着享受孤寂,学着…他们无声地努力着,慢慢地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或成功,或失败,这些都是别人眼中的评判标准,我想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所经历的这一切,让他们的人生注入了别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