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此处是对上一节“你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世界地图的中心”的扩展内容,很赞同这里的观点,但有一个地方容易踩坑。
片面去看这里的意思可能会理解成,人应该去看更大的东西,眼前或自身的小东西不值一提。这是一种典型的情绪隔离方式。
首先是焦点转移,评判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然后抛弃不重要的东西,把意识放到重要的东西上。而通常这个不重要的东西是你此刻的感受想法情绪,重要的东西是目标未来等等。
你可能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因为我们几乎都是这样被教育长大的。
坑在哪里呢?
这是一种批判模式,长期采用这样的思维方式,会让感受变得麻木,并且因为感受不到自己的感觉和情绪而自欺欺人,脑子里充满教条主义高大上的理论,实际却是一个情感疏离的人。
父母非常容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展成这种模式。脑子里全是为孩子好的理论,嘴上全是为孩子好的指责批评,而实际上,孩子完全不听,亲子关系非常糟糕。
个体自身则容易因为在这样的养育环境之下,形成内化的自我批评模式,习惯于谴责自己批评自己,却成效全无,依然无法在痛苦的自我批评之后改变行为。
这里也是错误或者说封闭片面的读书方式,容易读书越多越踩坑里出不来的一个地方。
作者书里讲的这些,“世界之大和个体之小”,“闷在房间和跳到外面”,我们自己读的时候也许能够体认感触,但要谨慎把道理直接拿去劝说他人,比如小孩。认知建立的过程一定是领会,而不是灌输,一旦父母把好的理论吸收进来然后试图灌输给孩子,问题就来了,自己觉得简单明白批评孩子不懂事不听话应该如何如何,就是采取了批判模式,常常会导致糟糕的结果。
学习的过程是领会而不是灌输的过程,学习的输出--比如你看完书觉得好希望让别人也能明白书中的道理,如果采取的是批判和灌输的模式,那么这些学到的道理就会坑害你,你会变成一个道理的搬运工,让身边人比如孩子伴侣朋友讨厌的人。
那么道理难道就不对吗?
道理是对的,但是,道理也就是理性思维能够发挥正确作用的前提是,情绪是被接纳的状态。
你真的接受了自己,接受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也能够接受别人的,这时候道理才会发生正面积极的作用。反之,你不接受自己,也不接受别人,只活在道理中,那就是在运用权力。对你来说是理智对情感的暴力压制,对他人比如孩子来说,是父母威权对幼儿的权力压制。运用权力会有一时的顺从,但迟早会遭到反抗,对你自己来说,可能是今天说服了自己要努力过段时间又掉回老样子,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他眼前听话照做了,过后却在别的事情上给你“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