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丁汝昌立刻下令起锚,将10艘北洋战舰排列成“人”字形,准备迎敌。
可日本人来得太快,姿势还没摆好,战斗就打响了。
日本舰队不玩队形,他们采取的是机动战术:第一步,纵向穿插,搅乱对方阵法;第二步,将落单的舰船包围起来,集中力量歼灭。
北洋舰队配备了大口径重炮,看起来十分生猛,但它们大多是前置炮,只能面向前方发射,一旦敌人攻到侧面,就只能干瞪眼了。
日本舰队则不同,他们的重炮很少,排列在船舷两侧的速射炮却很多,机动作战能力极强。
日舰在海上前穿后插、左突右进,很快,北洋舰队就被冲散了队形,阵脚大乱。
就在这关键时刻,旗舰“定远”号的信号装置突然被敌炮摧毁,站在甲板上指挥的丁汝昌也负了伤。
这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安排好代理指挥官和代理旗舰就行。
然而要命的是,丁汝昌没有准备任何应急预案。
这就意味着,整支北洋舰队顿时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只剩下挨打的份儿。
你以为这样已经够惨了?不,还有更大的惊喜。
在这些装备先进的战舰上,一共只有3颗重型炮弹,剩下的都是些钢弹,甚至还有掺着沙子的劣质炮弹,而钢弹和沙弹是不会爆炸的,如同特大号的儿童弹弓。
武器掺假,是军费不足,还是被人贪污?此时已来不及追究。
首先被日本舰队围攻的,是“致远”号。它被打成了筛子,眼看就要沉没,管带邓世昌下令向敌舰全力撞过去,想要临死前拉个垫背的,可惜还没碰到敌舰就下沉了。邓世昌拒绝使用救生圈,与二百五十名战友共同殉难。
紧接着被包围的,是“经远”号。强敌猛攻之下,管带林永升仍然从容不迫,指挥下属发炮还击,取水救火。这时他忽然发现有一艘敌船已经受伤,当即下令追击,不料被一颗水雷炸中,死难二百七十人。
当然,不是每个管带都有这样的觉悟和勇气。“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就玩了一招“临阵脱逃”,逃跑的路上还把自家的“威远”号给撞沉了。
邓世昌,林永升,方伯谦,他们都是李鸿章当初“不放心”的福州船政学堂高材生,出过国,懂外语。
5个小时后,这场原以为势均力敌的大决战,以中方损毁5艘军舰、日方负伤4艘军舰告终。
战斗结束后,紫禁城那边收到的前方报告,却是这样描述的:日舰被我军击沉3艘,我军虽有损失,但敌军伤重先退,我军算是打了个小胜仗。
丁汝昌还将自己的伤情描述得惊心动魄,朝廷对他的态度立刻变了,亲切地嘱咐他好好养伤,等伤好了继续统领海军。至于方伯谦,立即正法。
先不论打仗本事如何,这些欺上瞒下的官场套路,还是玩得很熟的。
6
李鸿章仍然坚持之前的方针,让丁汝昌带领舰队象征性地出海巡逻,吓唬日本人。
如今北洋舰队已被打掉了半条命,所谓巡逻,不过自欺欺人。
丁汝昌向李鸿章报告说,目前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武器急缺,大炮、炮弹都要向国外订购,下单后什么时候能到货,谁都不知道。
还有战舰维修也是个问题。负责后勤保障的是李鸿章的心腹、著名红顶商人盛宣怀,他向周边的船坞、矿山、铁路征调了几十名工匠,这些工匠却闹着要加工资,来了没几天就纷纷跑掉了。
但丁汝昌隐瞒了北洋舰队最大的问题:士气。
黄海一战,虎口余生,官兵们仿佛一夜之间看透了人生,只想饮酒作乐,放浪形骸。至于下一场仗该怎么打,那是大领导的事,咱能不能活着回家都不知道呢。
武器、军舰、士气,三大难题不解决,仗还怎么打?
日军即将再次入侵的消息不断传来,李鸿章坐不住了,连连催促丁汝昌快点修船。丁汝昌无奈,只得回复说:正在日夜赶工。
可是国内的人并不知了解内情。国家花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先前那样威风凛凛,如今怎么变狗熊了?你们可是国之利器啊!
就在这时,黄海战役的真相也揭露出来了,原来北洋舰队根本没打胜仗,连一艘敌舰也没击沉。
眼看皇帝又要震怒,李鸿章赶紧给丁汝昌发电报,催他出海。
无路可走的丁汝昌,只得放下手里的烂摊子,率领仅存的6艘战舰出海,在旅顺、威海两个基地之间巡来巡去。
日本人绕开了北洋舰队的巡逻,由联合舰队掩护着陆军部队,悄悄驶入辽东半岛南岸的花园口,开始了登陆行动。
李鸿章接到密报后,指示丁汝昌:去看看什么情况,但别轻易开火。
于是北洋舰队在距离花园口很远的地方转了一圈,什么情况都没看清便回到了旅顺。
此时的旅顺已是人心惶惶,人们卷起铺盖争相逃难。正在修船的那些工人,一听说日军要来,也都扔下手里的活儿跑路了。
光绪下了圣旨,要李鸿章命令丁汝昌立即出海迎敌。
丁汝昌向李鸿章诉苦:中堂,这仗真没法打,要不撤离吧?
李鸿章也心疼那几艘军舰,但又不好直接同意,便回复说:先看看情况,实在守不住了再撤。
日军已经登陆完毕,从后路包抄,不费吹灰之力便攻下了大连湾,不久又占领了旅顺,将全城百姓屠了个干净。
负责守卫旅顺城的陆军指挥官卫汝成,一溜烟逃往了烟台。而那些驻扎在旅顺基地的北洋军舰,一炮未发便匆匆离港,逃到了威海基地。
就在北洋舰队抵达威海时,“镇远”号发生了严重触礁事故,管带林泰曾引咎自杀。
这样一来,北洋舰队更不敢出去打仗了。
又是一大波口水从全国各处铺天盖地吐过来。朝中60多名御史言官联名上奏,请求立即处死丁汝昌,山东巡抚李秉衡也奏请将丁汝昌严刑正法。
光绪忍无可忍,下令将丁汝昌拿交刑部治罪,要求李鸿章撤换海军统帅。
李鸿章仍在跟光绪打太极,理由依然是:无人能接替丁汝昌。
而北洋各舰的管带们,还有威海炮台的统将们,纷纷为丁汝昌求情,请朝廷收回成命,以安军心。
光绪思前想后,终于还是妥协了,让丁汝昌先把手头的工作做完再说。
7
人人都知道,日本占领旅顺之后,下一个目标必定是威海。丁汝昌这条命悬在半空,要想活着回家,就必须守住威海。
他仿佛预料到了结局,给朋友写信说:我是戴罪之身,不出兵有罪,出兵打败了也有罪,我只有一死。
李鸿章也深知其中利害,一旦威海失守,自己半辈子打造的“淮军”品牌必将沦为笑话。他亲自向全体威海官兵喊话:你们要是还有一点良心,就给自己争口气吧!
1895年元月,日军故技重施,由联合舰队掩护着3万陆战队,从荣成登陆,准备抄威海的后路。所到之处,清兵一触即溃。
后人只知道北洋舰队惨败于日本,却忽略了大清陆军,他们比海军输得更丢人。海军至少还能跟日本人一搏,陆军当中却只有派往朝鲜的一支淮军跟日本人拼杀过,其他各省的官军根本不值一提。
到了这个时候,光绪和李鸿章之间,还在为应该“出击”还是“防守”掰扯不清。
主战的光绪,并不了解北洋舰队的实际情况。而主和的李鸿章,似乎忘了一个道理:没有进攻的实力,就很难保持防守的能力。
只有身在前线的丁汝昌最清楚,除非发生奇迹(比如天降援兵,从陆路夹击日军),否则大家只能以死报国了。
天降援兵理论上是可能的。只不过,无论山东巡抚李秉衡的部队,还是朝廷从外省调往威海的各路援军,行军速度跟日本兵相比,全都如同蜗牛。
1月30日,日军陆战队迅速攻到了威海南岸,3天后威海全线失守,港内的北洋舰队随即陷入日军的水陆包围圈中。
有一个好消息传来:之前订购的弹药,已经送货上门了。
还有一个坏消息:港口被封堵,没办法出去取快递。
被困的北洋舰队,如今连钢弹都没的玩了,只能用沙弹跟日军周旋。
日本舰队最喜欢的战术,是派鱼雷艇进行偷袭。它们将北洋旗舰“定远”号炸成重伤,又将“来远”号击沉。
正当此时,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
威海港内还停泊着13艘大清鱼雷艇,这些鱼雷艇原本属于旅顺鱼雷营,旅顺陷落后李鸿章便将它们划归丁汝昌。双方还来不及磨合,日本人就打过来了。
就在日本鱼雷艇一次次得手的时候,大清的鱼雷艇们突然一齐发力,向前猛冲过去。
你以为他们要冲向敌舰?错!13艘鱼雷艇,全部冲出港口,向西逃命去了。
就连日本人,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他们急追过去,将这些逃兵一个不剩全部搞定。
丁汝昌带领残兵和伤舰,退守于威海湾内的刘公岛。
眼下陆地失守,援兵未至,军舰被毁,弹药将尽,下属叛逃,士气崩溃,丁汝昌的焦头烂额可想而知。
怀着最后一线希望,丁汝昌派出一名叫夏景春的游泳健将,在寒冬腊月的海水中拼命游到对岸,找到山东巡抚李秉衡的部队,请求救援。然而对方一听说前方战况,转身就跑了,撤退的速度比行军快得多。
夏景春没能完成任务,又不愿独自逃生,便再次游过大海,回到刘公岛复命。
这时,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亨派人送来劝降书,清兵们斗志全无,岛上百姓又苦苦哀求给条生路,局面混乱无法控制。
无可奈何之下,丁汝昌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投降。
他下令炸毁所有军舰,以免落入敌手。听到这个决定后,不愿投降的代理提督刘步蟾随“定远”号一同毁灭,而“镇远”号管带杨用霖则选择了饮弹自尽。
第二天,丁汝昌派“广丙”号管带程璧光携投降书去见伊东祐亨。
丁汝昌提出的条件只有一个:不要伤害官兵和百姓。
伊东祐亨当场答应了。
得到日方承诺后,丁汝昌独自回到房间,吞下鸦片自杀。伊东祐亨敬他是条汉子,派人将他的遗体护送到烟台。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京城,光绪当即下旨没收丁汝昌全部家产,将他的灵柩涂成黑色,捆上三道铁链,严令不准下葬。丁夫人愤而自尽。
日本方面的反应却相反。伊东祐亨下令为丁汝昌降半旗,海军大尉小笠原长生称赞丁汝昌是“以义战,以义降”。
8
一百年后的1994年,福建人冰心先生说,她很想写一部关于甲午战争的长篇小说,可是每次一提笔就忍不住大哭,完全没法写下去。
甲午海战中牺牲最多的,便是福建军人。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曾在“来远”号上担任二副,亲眼见到老乡们浴血奋战,与战舰同生共死。
“来远”号被击沉后,谢葆璋靠游泳技术侥幸捡回一条命。不久,他创建了烟台海军学校,以报国雪耻为毕生追求。
这场战争改变了大清、日本、朝鲜三个国家的命运,影响了整个东亚历史的走向。后来发生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义和拳运动、辛亥革命,乃至今天的中日关系、台海局势,都是它埋下的种子。
把战争的失败归咎于某一人或几人,显然是不客观的。以今天的观念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定性,也是不科学的。
历史教科书上一条条标准答案的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粒粒聚沙成塔的细节。了解越多,越能体会到时局之复杂,人性之一言难尽。
读史的意义,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