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个视频,是关于父母如何与孩子之间的相处和沟通,增进父母和孩子感情的。
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在做作业的时候遇到困难,便跑去请教妈妈。可是妈妈头都没抬,低着头,眼镜盯着手机,目光丝毫没有离开屏幕。她摆了摆手,让他去问爸爸。小女孩很不开心的拿着作业本来到爸爸跟前,可是爸爸也在低着头,看着手机上的段子,还是不是的傻笑起来。
小女孩想起曾经那个手机还不怎么发达的年代,那时候,爸妈会一直会在陪伴着她,闲暇的时候,和他一块玩爱玩的游戏,学习的时候,辅导他做作业,晚上,在妈妈的怀里听着故事入眠。
小女孩看到这个和以前不一样的父母,很伤心的哭了。让不少观众为之动容。
在视频结束的时候,屏幕上打出“大人们都是怎么了”这几个醒目的字,仿佛就像针一样扎进观众的眼里。
视频虽然结束了,看到下方的评论去留言,大多是留下的是反思和思考。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木府长时间不对子女言传身教做一些好的榜样,而是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对孩子的需求不理不顾,不去沟通交流,很难想象,孩子长大后会留下心理阴影。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人人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可是,同时却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面对着孩子自顾自玩手机的父母,聚会各自各玩手机的朋友,留下的是尴尬和无奈。
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请父母们多陪陪孩子远离屏幕,多多沟通,为孩子营造一个美好的童年,树立一个励志的榜样。一个孩子只有从小和父母相处融洽,长大后才会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啊。
一个朋友,刚好也来北京工作,给我打了电话约我出来聚一聚,聊聊天,叙叙旧。想起来,自从学校出来实习之后,大概有起码个月都没见面了,很快约了见面时间和地点。
到了约定的地点,人不见人影,大约二十分钟后,才姗姗来迟。见到朋友,很很多话要聊,刚准备开口,却被他打断“等会儿,我先回一条信息”。
真的很让人无奈,终于信息发完了,说了一会手机又响起了“滴滴滴”,拿连忙拿起手机,手指快速的在键盘敲打这,还自带了一大段语音,我在旁边坐着,一脸的尴尬和无奈。
他还有理有据解释“客户的信息就应该立即回复,秒回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我心里就像是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腾,你约人出来,自己却在玩手机,还有脸说尊重?
就这样,我继续说这话,他依旧抱着手机,手指在键盘上划来划去。我说道实在不想说了。他却突然来了一句“什么,你刚才说的什么”,心思都没在人家的话语上,怎么还能交谈。
心里默默念叨着,说你妹啊说。要不是看在朋友情分上,早就一顿臭骂了。
现在社会,移动互联发展的很快。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我们的生活仿佛也渐渐地被束缚在拿四五吋的屏幕上。身边的很多人,每天从口袋里,拿出手机刷朋友圈,一阵的秒回,秒赞,秒评论。
早上起来刷手机,晚上入睡前刷手机,挤地铁坐公交刷手机。手机就像是影子一样,二十四小时,形影不离。
一个室友,沉迷于网络小说。白天无聊就看小说,晚上睡觉也在被窝里看小说,我曾经劝他说,珍爱生命,远离手机。
他尝试着坚持了几天,不过后来依旧是常态。居然一边做题一边看小说,我很难想象这种情况,哪有人这么牛逼,居然还能一边玩手机一边思考题目。果然,期末挂科了,他才后悔没有听劝。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确实给我们带来太多的便利,微信支付。导航,阅读等,为生活增添不少光彩。但是绝大部分人,却没有好好利用现代带科技将互联网转化为自身的本领,而是沉迷小说,游戏,朋友圈,以分一秒的消磨时光,沉迷自己。
闲暇时的我们,想看书,不妨下载几个比较阅读软件,利用碎片化时间给自己充电;想学课程,不妨听几次网络公开课;想放松,不妨听一听喜马拉雅的节目。而一味地秒回秒赞,求存在感, 只会让你一次一次的迷失自己,看不清自己未来的方向。
手机是获得便利、建立沟通、查取信息的一种工具,生活离不开手机,但手机绝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还应该有陪伴,有家人,有朋友,而不仅仅是拿四寸屏幕和几行代码。
书上说,一个人要想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其实并不难,只需要坚持21天。比如我们养成早起、早睡、晨跑、远离手机等习惯只需要坚持21天,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转化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何不把“远离手机”的习惯也纳入你的养成计划中呢?
只要愿意接受改变,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积极而富有正能量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