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一篇抒发我心中积累已久的困惑的文章,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所以很多事物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不一样,有些我能理解,有些我的确理解不了。
譬如我理解不了杭州的地铁永远是靠近车门口位置最堵而大家却又偏偏最喜欢停留在门口不往里走,更怪异的是有时候提前跟别人换位置靠近出口反而会被抱怨,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思考再三,其实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因为最近我的微信群里被京东的一个《领满199减100图书券》的活动给轰炸了,我的第一反应是我有种被强奸的感觉,就是明明很不爽又不能反抗(反抗意味着需要退群,而这显然不合适),然后我就去淘宝、亚马逊找了找有没有类似的活动,最后发现亚马逊有一个阉割版的满200减100的优惠活动,然后我尝试转发到了对应的微信群,结果发现轰炸依然没有停止,所以我很纳闷,究竟大家是真的想领券呢还是另外有一些我的思维方式理解不到的东西,很困惑?望解答!
因为这个问题,我开始延伸了一些自己的思考,这里强调是我自己的观点,可能会跟很多人发生冲突,望消消火。我本身是一个不太喜欢去打扰别人也不是特别喜欢被人打扰的人,延伸到即时通讯工具QQ和微信,我不确定很多人选择微信而不选择QQ是不是因为相比于QQ十几年的沉重历史包袱,微信给了我们一个重新梳理远近关系的机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清净一些。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说,我选择微信一个原因是因为微信上面没有qq上那么多冗余的好友,会让我的世界安静一些。
继续讨论一个更直白的问题,我窃以为群组和朋友圈是一个人门面的体现,相对而言朋友圈比较可控一些。因为对于朋友圈如果满屏都是无价值的信息你会选择屏蔽一些人而保留其他,而群组相对而言比较为难,很多时候往往无法自主而时时会被垃圾信息轰炸。如果我的朋友圈里面经常有人会发一些跟我三观不一致的内容或者更有甚者直接轰炸我的微信消息的,我会觉得这个人跟我的生活方式相差太远而屏蔽或者删除好友关系,至少我觉得每一次分享或者转发之前应该都好好想想这次转发会不会造成不太好的影响,直接无脑转发的那么抱歉我们只能解除好友关系了。我们是否应该掂量下转发带来不良影响和个人形象之间的矛盾关系。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我觉得苹果手机让人更爽的一点就是它可以控制各类app的消息提示,相对之前安卓手机这一点让我感觉很人性化,不过好久没用过安卓手机不知道在消息提醒方面现在是不是也可以定制了。
昨天朋友圈刚刚又被网易音乐搞的活动刷屏了,所幸的是今天终于被微信封禁了,朋友圈也终于安静了,36氪写了一篇文章分析这个现象,我觉得挺有道理的,直接摘录一段放在这里,详细的可以看文章末尾的引用。我们每个人都有虚荣心且希望自己展现出来的都是积极阳光的,差别在于一部分人是在实实在在努力,其他部分只是希望只是看上去是积极阳光的。
首先,去中心化,凸显用户的个人价值。纵观几乎所有互动游戏,
无一例外都需要用户手动键入自己的名称,
而后这个名称则会在结果展示页以抢眼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
这种量身打造的页面使用户感到被关注、被理解、被认可,主体感得到满足。
其次,有助于用户打造自我人设,这种人设即用户在他人面前展示的自我形象,
期望留给他人的自我印象。在社交媒体中分享自己的游戏结果,
看似是“好物分享”,实际上则是展现、
树立自己美好形象的大好机会,毕竟答案池里全然都是溢美之词。
这么一来,营销爆款的盛行倒像是用户和品牌间一场心照不宣的“合谋”。
用户心理得到满足,品牌借机增加知名度,各取所需,
干脆笑着转发就好吧,哪怕你上回还是天真者,这回又是战士了。
我理想中的购物模式是当我买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会因为我想买的东西的属性去选择,譬如考虑物流我去京东,考虑类目多样性去淘宝,考虑便宜偏尝试性的选择去拼多多(毕竟程序员生活很不容易),如果针对无节制的靠不停打扰的轰炸模式类似于倾销的方式强迫的形式我内心是十分抵触的,我坚信这也不是商业该有的本质,虽然我也不懂商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但是我知道我不喜欢强迫性的轰炸式打扰。
所以,谨慎对待你的每一次分享和转发,确定有过思考和衡量,毕竟这年头积累影响力不容易,但是破坏起来却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