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与“思”
作者:威宁路风华
微博 2017-05-02 16:39
我不是诗人,甚至没写过一首像样的诗。
按理,我这样的人是没资格谈论诗歌的,然而,我却始终执拗地认为,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他(她)自己的诗,以及其对诗歌的看法,因为,在我看来,诗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本来就存在于这世间的,她只不过是借助于那些所谓诗人的心把她流出来而已,此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然而,我们需明白一点,再妙的手也得以心为起点,亦得以心为归宿,从这个角度讲,“有心者”皆可成为诗人,这样说来,写诗其实不难,难的是拥有一颗写诗的心!我虽然算不上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有心人”,但“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如此一想,我便可以理直气壮地谈论诗歌了。
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语言的本质是道说,“道说”向人类传达世界的本真存在,道说是无言之言。其实,我们平常所“熟知”的说、听、写蕴含着陌生的“思”的深刻问题,西方哲学20世纪的“语言转向”就包含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中国先贤如孟子、庄子都曾相当深入地涉及这些问题,尤其是庄子,既看到语言的遮蔽性,又洞察到语言作为构造世界的“道”之环节的重要性。海德格尔从对传统“逻格斯”(相对应于中国哲学的“道”)的解构中,开辟出新的视角,他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这里的语言是“道说”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
海德格尔对诗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其后期论著中(20世纪30年代以后),诗总是能成为他所要表达之思想的传神之笔。通过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的几篇演讲或论文中他关于诗之“语言”乃至全部语言(道说)的沉思,他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语言思想:语言是自行道说的,它揭示出了那自身遮蔽着的“存在”,这样,在海德格尔看来,诗与思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了。
现以荷尔德林的《人,诗意的栖居》为例来作一番简要的分析。原文如下: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
仰天而问: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
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
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其实,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名扬四海,要感谢海德格尔,感谢他对此诗作的精彩而又深刻的阐释:
“作为人居于世界之家这一尺度而言,人应该响应这种感召:为神建造一个家,为了自己建造一个栖居之所”,“如果人作为筑居者仅耕耘建屋,由此而羁旅在天穹下大地上,那末人并非栖居着。仅当人是在诗化地承纳尺规之意义上筑居之时,他方可使筑居为栖居。而仅当诗人出现,为人之栖居的构建、为栖居之结构而承纳尺规之时,这种本原意义的栖居才能产生。”
海德格尔借诠释此诗之名来解读其存在主义,又以“存在”的维度来解读诗,这是海德格尔艺术哲学与众不同的地方。显而易见,海氏的这一个“存在”,不是物质的“存在”,而是“为神建造”的那个“家”,如果将其放在中国文化的的语境里,这个“存在”与“道”相对应,他以诗的多维语言去诠释隐藏在万物深处的神性,去揭开这一“存在之真”的神秘面纱,以达到他自己所信仰着的“此在”的彼岸。在海氏的论著中,他反复强调的是“筑居”与“栖居”的不同:“筑居”只不过是人为了生存于世而碌碌奔忙操劳,“栖居”是以神性的尺度规范自身,以神性的光芒映射精神的永恒。
张晓风说,“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除了用这诗化的语言,还能用什么来表达这种情怀呢?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岂能是用通常意义上的逻辑思维所能明了的——那是另一个世界,我们若想领略这个世界,就得借助智慧之羽翼:其中一支叫“领悟”,另一支叫“体验”。
“我在”是一个多么有深意的词啊——“我思故我在”!这表明,我们不同于简单的动物,我们是会“思”的人,什么是思?思就是领悟和体验,是对神性(道)的领悟和体验!人,诗意的栖居,这里的人,就是“我在”,海德格尔在诠释的是理性的“我在”,却用了超理性(不是“非理性”)的情感语言:“诗便是对神性尺度的采纳,为了人的栖居而对神性尺度的采纳。”“诗首先让栖居在其本质上得到实现。”“只有当诗发生和出场,栖居才会发生。”这就不得不让我想起康德的名言:“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的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因为“思”,所以“在”;因为“思”,所以“诗”。
以下,再以一首中国诗《见与不见》为例来说明“思”与“诗”的关系问题。原文如下: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很多人都把这首诗解读为一首情诗,这本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那么,我就来谈谈我心中的这个“林黛玉”吧。
在我看来,若只把这首诗当作一首情诗,那就未免暴殄天物了,因为这是一首不折不扣的“道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这“我”是佛祖所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之“我”,是“佛性”,是“空性”,是“道”!唯佛性(空性、道)方能“不悲不喜”、“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舍不弃”!我以为,此诗以“情诗”的形式表达出来,旨在教导众生要以思念情人一般的心情来求道,但若众生痴迷不悟,“道”亦“不悲不喜”、“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舍不弃”!她仍在“那里”敞开胸怀等着你的归依。正如庄子所云:“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这就是说,我们在求道的过程中,你求得到,它不离开你;你求不到,它也不离开你。你知道它,它也不增加一分;你不知道,它也不减少一分。所以“如求得其情与不得”,不管你能否得到它,知不知道它,悟不悟得到它,都“无益损乎其真”,都不益于它,也不损于它。因为真如本身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我想,这才是对这首《见与不见》的最好注解与阐释。
通过对以上两首诗的解析,我们也不难明了:没有“思”便不会有“诗”,这思,诚如上述,是领悟和体验,是“冥想”,是“禅思”,绝不等同于简单的思考。
那么,如何才能进入“思”呢?答案是,我们需要借助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象思维”。这一概念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树人先生(老树)提出来的,但不代表在此之前,中国文化中没有这一思维方式,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可混淆。
“象思维”是一种动态的、整体的、原发创生性的、较之“概念思维”而言有着更本原、更具基础地位的思维形式。此处之“象”,指老子所谓“大象无形”之“象”,或指王弼所谓“尽意莫若象”、“意以象尽”之“象”(《周易略例·明象》),它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思维形式,也是最富于原创的思维形式,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得最为典型,它是相对于“概念思维”而言的,概念思维把思维对象视为现成的、对象化的、静止固定的东西,相反,“象思维”的思维对象却是非现成的、非对象化的,并且是处于生生不已的创生动态之中的,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象思维”有着灵动性与创生性,这是其与“概念思维”最为本质的区别所在;同时,“象思维”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不妄加分别,也就是不受语言和概念的影响和局限,而直接回归到具有“原发创生性”的“原象”本身,这种思维方式将个体(小宇宙、小整体)和大宇宙(大整体)完全融会贯通,构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既然是一个“整体”,就不可妄加分别,这正是“上德无为,不以察求”的意思,这里的“不以察求”,即是在整体的动态中去不加分别地“观”,因此,“象思维”可在语言和概念无力涉及之处游刃有余,此正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
这里的“象思维”不等同于艾青在其《诗论》中所说的“形象思维”,尽管有相通之处——他的“形象思维”是相对于“抽象思维”而言的,而“象思维”是相对于“概念思维”或者“逻辑思维”而言的,此处所指的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的意思,亦绝不是说“象思维”是毫无逻辑地、非理性地胡思乱想(可参考上文的论述),关于这点,非有哲学素养和宗教情怀的人不可理解,这就让我想起了丰子恺的观点:学文学的人必须研究宗教,因为宗教在文学之上。
为什么学文学者必须研究宗教呢?在我看来,一个人必须得有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方可算得上一个有担当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不是说非得信什么教,那是形式上的、表层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你的心中是否装得有天地,装得有众生!一个人的格调和境界全在此处,他的诗歌(当然可以是其它艺术形式)的格调和境界当然亦全在此处,关于这一点,是绝不可、也不能自欺欺人的。
作者附言:以上,已简明扼要地谈了诗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亦即诗与思的关系,限于篇幅和个人学识的问题,其中难免会出现偏颇和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海涵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