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22,尽心章13-9-3》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今天是戊戌年乙卯月癸亥日,二月十六,2018年4月1日星期日。
上一节,孟子指出游说之道的钥匙是嚣嚣,而嚣嚣的钥匙则是尊德乐义。这里拐了一个小弯。拐弯,是超凡脱俗必要的能力,今天的我们把它称为辨证逻辑思维能力。
思想锻造品格,如何锻造的呢?是用一层又一层的层次锻造的。品格没有一步到位,正如游说之道要先讲嚣嚣,不可直接讲尊德乐义一样。一步到位看似高明,本质其实是思想能力不足的表现。思想能力不足的人往往都是等结论。那么,又如何锻造思想品质呢?只有一种方法,学习古今中外历代经典。经典是时间筛选的冠军,凝聚全人类智慧于一体,它是锤炼的底子。精钢不仅靠锤打,更靠砧子硬。以经典为砧子,反复锤炼,方能锻造精钢。
言归正传。
这一节,孟子继续教宋勾践说,人为什么会动摇?为什么会耳根软?为什么会心不定?因为内心充养的不够盛大,所以容易被外界的感遇牵着鼻子走。如何做到内心充养盛大呢?尊德乐义!心中有定见,存养有准则,行为能守正,到哪儿都不会有疑惑,就能做到"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什么意思呢?首先,"穷"和"达",是人生的两个极端境遇:穷是指困顿,不仅没钱而且看不到出路;达是指通达,不仅有权而且一帆风顺。
孟子说"穷不失义",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做到尊德乐义的时候,就能做到操持坚定,不会为了急于改变贫贱而移志,更不会因此失义了,失义在这里是失去底线的意思。正如孟子所说的:"杀一人而王天下,不为也。"正义与邪恶,不是目标和数学计算所能给出的答案,比如说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和幸福,牺牲少数人的生命,这是邪恶,不是正义。所以孔子说:"由仁义行,非行仁义"。
孟子说"达不离道",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做到尊德乐义的时候,就能做到不做背离道的行为,措注光明。通常而言,一个人有权有钱之后,如果修养不足就会膨胀,所以孟子说"富贵不能淫"是和"贫贱不能移"同样宝贵的品质,根源都在于充养盛大,尊德乐义。这种修养靠日日不断之功,"非义袭可取",不是突然发奋努力而能实现的,而靠日日不间断的学习和反省,日久而仁精义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不是做一天,而是一生中的每一天都做。
孟子说"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意思是说,砥砺行为,切己躬行,这是真正爱自已的表现。在极端困顿的时候,仍能不失掉义,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就能看到一生的志节,有望兢兢谨守,不至于失坠,始终保持自己的操守。
孟子说"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意思是说,兴道致治,管理完善,成功幸福,这是百姓对士人的厚望。不是妇人之仁,而是王道大兴。在得志意满时不背离道,对上不负使命,对下不负人民,苍生仰望的夙心,如其所愿。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治就是公平正义,做到这一点就能以简御烦,以静制动,以寡服众。这样,人民就不会失望了。
困顿或通达都能随遇而自得,就是所谓的"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这种境界,唯有尊德乐义之心可以实现。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