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欲说当年感慨多
2017、8、13 星期天 阵雨
前段时间有天吃过午饭,老公开车和我一起到常熟办事。
正是盛夏酷暑天,刺目的阳光从车窗射进来,就算打着冷气,浑身直冒汗,“这鬼天气,热死人不偿命。”我埋怨道。老公默不作声不接话,全神贯注开车。
大约二十分钟后,“望虞河大桥"五个大字赫然出现在眼前,老公开了口:“当年我妈来挑过望虞河。”我抢答:“我妈也来挑过。”“听妈说当年多少人出大力流大汗甚至流血苦战,和今天热一点能比吗?”轮到我不支声了。
是啊!听婆婆不止一次讲起那时的经历,眼前浮现出几万人同挑望虞河的壮观场面,也知晓了她心底难于言说的辛酸往事。
那年,婆婆刚生了第五个不幸夭折的孩子才二十八天,大队干部来动员她去数十里外的望虞河挑塘。看看高矮参差一排四个年幼的儿子,养活他们靠公公一个人做工分何其艰难,婆婆毅然和同村妇女一起去了挖河工地。
到了那个工程浩大的工地现场,一天到晚挑土方,每天的饭菜根本抵挡不住旺盛的体力消耗。早晚稀饭,中午一顿干饭,还因她们女人想留点到歇晌时吃一口而被误解为她们吃撑了最终减掉了二两米饭。女人们背后咒骂减粮的缺德鬼,每天的定额土方却不能少挑一担。
有天下午,天空乌云密布,冷风嗖嗖,不一会瓢泼大雨倾盆而下,狂风暴雨持续不停。没有工地负责人的下工命令,谁也不敢撂挑子,人们踩着泥泞的小路,脚下打滑艰难地负重挪移,分不清脸上流的是雨水、汗水还是泪水……
实在体力不支了,婆婆第一个放下扁担,大家纷纷丢下担子四处逃散。婆婆惶惶然逃向附近的村庄,一户好心的人家开门收留了她,端出开水叫她喝一口暖暖身体。"身上的簿棉袄脱下来,拧出来都是水啊!要不是年轻,哪里扛得住啊!"每次讲到这里,婆婆总是眼眶红红的。
雨后回到工地,婆婆被开了批斗会。工地干部在大庭广众下严厉地批评了她带头歇工,是个劳动不积极分子。婆婆争辩几句,更被厉言责骂。“当时恨不得钻到地底下去。"婆婆眼含泪花回忆道。
吃苦耐劳的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期,婆婆和妇女们早上吃了一碗稀粥,从常熟步行走到家里时已经日落西山。到家一看,一大家子已经吃完晚饭,锅里空空,想着临走前偷偷藏在瓦罐里的一碗米,伸手一摸,哪里还有什么米,婆婆泪水婆娑,和衣而睡啥也没说。
每当想起婆婆这段刻骨铭心的挑塘经历,我总能理解她的一些习惯。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可她老人家就算一粒米饭掉到了地上也要捡起来,啥也舍不得倒掉。
我妈比起婆婆来要幸运得多。那年妈才十九岁,作为长女,身后有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未成年,她跟着父亲和村上一个比她大一岁的姑娘一起到了望虞河工地。
两个半大姑娘一搭一档相互帮衬着奋战在人工河上,倒也没觉得特别艰苦。那姑娘的父亲恰巧是工地上负责烧饭的厨子,每天吃过午饭,他总是悄悄地把镬子底部香喷喷的锅巴捏成两个饭团,塞给两个正在长身体的年轻姑娘。我妈经常感慨:“幸亏有那个饭团,才没有饿到肚子,那时听说饿死累死过人的。"
如今,两个当年的好姐妹,历经岁月苍桑,还是异常贴心的老闺蜜,不时走动。有时住到一块会聊到深夜,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望虞河,流淌着常熟人民勤劳智慧、挥洒着我婆婆和妈妈青春岁月的人工河,至今发挥着抗旱排涝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