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有人在空间、朋友圈晒18年的成长记录、荣誉证书;有人分享各常驻APP的年度数据总结;也有不少人秀出了19年的flag——健身啦,多读书啦,减肥啦,动辄十来条。
动态底下一堆加油打气的评论:“好棒”“加油”“你一定可以的”…
而我觉得,flag就得做成屏保,写在纸上、贴在桌前床头,时时提醒自己去努力;而不是甩个截图放到朋友圈。
把目标公布于众,看似是督促进自己的办法,但和把目标记在心里默默努力相比,后者才是更容易实现目标的做法。
01 目标被认同会造成一种假象
当我们打算开始坚持读书或者减肥,总会忍不住把目标与朋友或家人分享,并且往往会受到他们鼓励,而后内心涌上一股满足感。
然而,这种小小的满足,会大大削弱我们对实现目标的期待。
社会心理学家Peter Gollwitzer做过这样一个实验:163人交叉进行四组测试,一半人在房间里宣布自己的目标,另一半保持沉默。然后给45分钟时间为目标努力工作,也可以随时终止工作。最后:宣布目标的人平均工作时间为33分钟,对目标保密的人平均工作了45分钟;而且前者说感觉自己离目标又近了一大步,后者则表示离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结果是不是与常识相悖?把目标说出来,不是能督促自己的吗?
事实是,告诉别人你的目标,一旦大家都表示肯定、赞扬,你就会感觉离目标近了一步,甚至产生“我已经成功了”的错觉。
大脑把“说出来”与“做到了”弄混淆了,其结果就是执行力大打折扣。在真正为目标努力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积极了。因为实现目标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已经被预支了一部分,想实现目标的欲望,也没有起初那么强烈了。
02 你的朋友其实并不乐意你比他强
《三傻大闹宝莱坞》里这样有一个情节:
法罕和拉加挤着看考试成绩公告,直接从最下面找自己的名字,一个倒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二,往上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兰彻的名字;因为“好友没及格”,法罕很沮丧…当得知原来第一名就是兰彻时,二人的面色更加凝重消沉。
这时旁白说:“你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朋友考第一,你感觉更糟。”
很真实,人的心理就是这样的。自己成绩不如意时,朋友若取得了好成绩,虽然想祝贺他,但是心里依旧不是滋味。牛人取得成就我们只会崇拜,朋友取得进步则不免有点嫉妒。
这是因为,不熟悉的人取得成功,我们会自动脑补人家付出过很多努力,再加上人家本来就很厉害,这成就也是他应得的;而身边的朋友突然拿个大奖什么的,自己心里就很不平衡:也没见他怎么准备,凭什么就有荣誉了?我们明明差不多的水平,结果他却如此优秀?
同理,你的朋友也并不乐意你比他强太多。如果你告诉别人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起初他们会鼓励,后来就会有嘲讽、劝退。
你一直在进步啊,你要超越他们了,而他们不愿意努力,又不想落后于你太多,就只能干扰你了——“我们去吃火锅吧,放松一下”“你不适合这行,放弃吧”“要是我像你坚持了这么久早就成功了,你还是别死磕了”。(当然良友不属上述情况。)
因此,目标这种东西,就得藏着掖着,然后自己默默行动,行动,行动。
03 目标说出来就不灵了
“愿望说出来就不灵了”,目标也一样。我朋友圈出现过很多健身打卡、单词打卡,也总是不到一个月就销声匿迹。
他们是懒得分享打卡,还是放弃了练习,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在朋友圈或空间立的flag,往往很快就被自己打脸。
有一段时间,我在群相册上传书法练习记录,坚持了二十多天,马上就要养成每日一练的习惯了,却因为一些事情终止了打卡。停了两天,再想继续上传照片打卡时,却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之前说要每天都练的,现在都停了两天了,flag已经倒了,还上传个啥。
而对于写作这件事,我从没有和别人说我每天要写多少多少字,也没有在熟人多的地方晒自己写的东西;我只想着:要多写。于是,我有空就写,有想法就记录。没有多余的心理负担,也不用担心别人的恶意评判。
就算停了几天没有写,我也会再次回到练习写作的路上。即便很慢,但总归是在前行。
列表有一位朋友,每天都发n条关于自己学习方面的动态。“图书馆打卡”、“要提高效率”、“从头再来”之类的内容多到我想屏蔽他。都快一年了,也没见晒一个不错的成绩。
而一位消失在朋友圈很久的高中同学,十二月底突然就秀了一排证书。她的付出,都藏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她自拍时的目光,也从初入大学时的怯弱和空洞变成了现在的坚定和自信。若有了目标,默默地努力就行了。不需要对外界说:“看,我有目标,我很努力。”
所有的目标,只有在被实现的时候,它才是可作为谈资的。还没开始行动就发在朋友圈,只会降低实现它的可能性。
所以,别把flag立在朋友圈了,好吗?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陌道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