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向孔子请教求仕之道。孔子说:“要多听多看,有疑问(疑惑)之事存而不论,其余的内容也要谨慎地说,这样就会减少言语上的过失;要博览多闻,不稳妥的事先勿实施,其余的事情也要谨慎地做,这样就会减少悔恨。说话少过失,行事少悔恨,仕禄之道就在这其中了!”
这一节讲求仕之道,孔子的重点依旧放在言语和行为上。我们一定要记住儒家关注的两个重要内容,那就是一个人的言语和行为。
为此,孔子在《易经》之《系辞上传》上特别提出: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人与人交往,总是少不了言语这个媒介,关于人与人之间言语的讨论,我们引用一段《庄子》的内容参与说明。
《人间世》有言: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这段话的内容大概讲的是:凡是与邻近国家交往一定要诚信相待,使彼此之间和顺亲近,而与远方国家交往,必定要用语言来表示相互间的忠诚。国家之间交往的语言总得有人在其中相互传递。
传递两国有关喜怒的言辞,是天下最困难的事。
国家之间喜悦的言辞必定添加了许多过分的夸赞,两国国君愤怒的言辞也必定添加了许多过分的憎恶。大凡溢美溢恶的话都可归于虚构,而虚构的言辞就值得怀疑。
如果国君对这些话产生了怀疑,那么传达信息的使者就要遭殃了。所以古代格言警戒:“传达平实的言辞,不要传达过分的话语,这样差不多就可以保全自己了”。
孔子对子张的回答,其实也说明了在仕途中“传其常情”的重要性。面对任何人的话语,首先要自己心中有个主见,并在日常中不断验证,经过多番证明,才能有所保障,而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内容,也要谨慎地说,这样才能减少言语的过失。
下一期我们分享: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