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或者说教育,总是寄寓了某种理想。例如,学校是孕育中的社会,学校里的共同生活,就是未来社会中的共同生活的雏形。在理想的学校里,公开讨论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或者说,公开讨论的习惯,本身就是文明的体现。
昨天,学校“悄悄地”在钉钉平台上建设了一个“国际社区”。社区的目的是:
1.讨论学校的行政决策,表达批评、提出建议或予以肯定。
2.对学校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提醒。
3.对校园里的各种美好与丑陋,在这里展现或曝光,以引起注意。
4.其他的各种交流。例如,读到一本好书,也可以在此推荐讨论,等等。
显然,这样做的目的,是相信群体智慧,借着群体智慧来弥补个人决策或小团体决策可能带来的风险,或者至少增加预警。
这种想法天真吗?当然。
因为可以预见的是,首先会很少有人发言或参与讨论。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更多的人喜欢站在暗处指指点点,而不习惯于公开表达。因为公开表达会有一系列的风险:
1.如果我说学校的问题,领导会不会认为我多事,添麻烦,而同事认为我幼稚呢?
2.如果我支持或赞美一项政策,同事会不会认为,我是在拍领导马屁,向上表现呢?
3.无论我批评或表扬,只要发言,我就会暴露自己,何苦呢?
这些想法都是自然真实的,因为公开表达乃意味着一种责任。既是公开表露态度,又往往不得不为说出的话负责。但是一个更好的组织,难道不应该这样吗?在畏惧表达的背后,有着另一层潜台词:
相比于团队发展,或团队价值观,我更在乎别人怎么看我。
因此,不表达,经常也是一种表达。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很简单,必须开设这个平台,让表达更公开和方便,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同时,尊重不表达的权利,倾听表达者的声音。在多数表达背后,都有一种对于学校的真正的关切。哪怕为自身利益而表达,也包含了值得尊重的诚实与勇敢。一个都不敢捍卫自己利益的老师,能教出捍卫自己利益的学生吗?
可以预见的是,只要发言,就有各种可能。因为发言可能空洞,可能片面,可能偏激,可能情绪,可能理性……
然而重要的是,如果拥有发言的平台,并且发言是长期的。那么,健康的理性的发言,就可能从时间中涌现。而当一个团队形成了理性讨论的习惯,那么,就更有可能拥有健康的公共生活。
所以,开辟一个社区,就是播下一粒种子。或许一时沉寂,但在合适的时候,一定会开出自己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