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开始系统的对于梦的研究始于1900年,其代表人物佛洛伊德著有《梦的的解析》。他通过与做梦者的沟通,系统的总结并分析了梦的产生原因和转移及表现的方式,收集并解析了大量做梦者的材料和心理反映,得出“梦是遂愿”这结论。
《梦的的解析》这本书在西方引起了广大的争议,但不得不承认佛洛伊德有很多见解是具有独到之处。它第一次告诉曾经恐惧和充满疑惑的人们:梦是什么?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活动息息相关,更形象的说就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产物,是另一个自己外在的表现。
在梦境所见、所闻、所感、都并非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本书从一个从来没有人探索过的角度对人们的心理、梦境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分析,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系统,直接导致了心理学这一门学科的出现。
中国人对于梦的研究自古有之,但缺乏系统性的探讨,如《周公解梦》,但古人们更注重于对于人的未知领域的预测,如吉、凶、生、老、病、死等,以至于发展到后来直接就演变成迷信,最终在民间广泛流传。
但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庄子,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梦提高到哲学这个层面研究的人。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庄周梦蝶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反映庄子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哲学理念呢?
庄子在自己的梦里变成蝴蝶,悠然自得、翩翩起舞。忘记了自己身为人的所在,但突然醒来,发现自己是人而非蝴蝶,于是很迷惑的追问:我是蝴蝶还是人?我是人的话,为什么梦里的蝴蝶为何如此的真实?我若是蝴蝶的话,那么谁又是我呢?我们到底是真实的存在还是梦里的影像呢?
为了解答这人上问题,于是有了《齐物论》这篇文章,文章所探讨的是万物皆齐,没有任何差别。《齐物论》所体现的思想是庄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质都是一样,只是表现于外在的形态不一样,万物之间的形体不断的相互承接、转化,首尾循环,莫得端倪。如人死后埋于地下,化为尘土,尘土又润化出草木供动物(包括人类)们食用,促进了各种动物的繁衍生长进化。所以人、动物、草木、尘土等从本质上看都是一样。
从现代科学的原理上看,庄子的这种认识几乎就是真理。因为把任何事物无限的细化、分解,最终的结果都是质子、中子和光子,没有其他。也就是说世上的万物都是由这三种东西组成,无一例外。
因为这种认识的影响,庄子对于这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也几乎是豁达到无我的境界。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贵贱、没有痛苦,没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物的最初,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就是像南怀瑾老师说的:“我们现在的这个生命,看起来是存在的,实际上,说白一点,就是活着在等死”,所以没有什么需要伤感的。
因此,故事里的梦与醒,所延伸出来的是“生”和“死”两个不同的世界,他把梦和醒巧妙的与“生”与“死”联系起来。
其中的深刻意义在于认为生与死具有某种对称的意义。 我们通常的观念里梦是不切实的,是影像。生是有价值的,生代表正常的知觉。那么生和死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他最终的答案是:生是死的开始,死也是生的开始,没有先后。人们常见的先生后死,只是凡人的观念所引起,并不是真的存在。
但为什么“物”会有生死呢?因为“物”需要转化,由转化而形成流动,川流不息。
因为“物”是外部有形体的“物”,无时不刻都会有变化,都处在生灭变化的流转过程中。所谓的变化,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相对的,如生与死、梦与醒、正与反等。那么我们所处的这个生的世界,会不会还有一个死后的世界呢?到底是生的世界是死的世界的影像,还是反过来?所以庄子的这种梦与醒的交替也意味着生和死两个世界相互交错,好像离得很远,但实际上却不一定。如果我们这样设想,死的世界应该存在于宇宙的另外一个角落中,然而,这个所谓“生”的世界中也会出现。正因如此,我更倾向于将《庄子》中梦和觉、生和死的概念纳入到“两个世界”的框架下面来思考。
那么,对于人而言,又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们人是“物” 还是庄子所说的“道”呢?庄子一方面说,如果死亡是一条边界的话,那么,体道、悟道、得道之人则能够超过生死的边界。这就是老庄道家,特别是庄子,在理论上比神仙家精深之处。神仙说到底只是追求长生,而长生总还是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显然,庄子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意识一人虽有“物”的层面,会经历生老病死,但也有可能入“道”的境界,获得一个无始无终、永恒绵延的生命。
那么对于普通人而言,梦究竟意味着什么?绝大多数人都会用“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来解释,事实真是如此吗?当你认真探讨时。恐怕自己都难以对这个解释完全信服,漏洞百出。比如说我爱上一个人,我整天都在想着她,难道我晚上做梦就一定会梦见她吗?显然不能,
因此“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是梦最好的解释。
所以对于梦的解释还得另寻绝径。
按照我多年来的研究,我更倾向于梦是人类累世的记忆。这既可以解释梦境中那些熟悉的地方,但事实上你根本没到过。也可以解释那些现实当中没有存在过的人和事。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愚见,因为我也不是什么专家学者,我只作为一个喜欢研究文化并对未知兴趣浓厚的人而已,解释不全请给予谅解,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