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马克吐温的《欧也妮葛朗台》,我不禁长吁一口气:终于读完了。
读懂了所有的背景铺垫、了解了所有的人物情况之后,越往下读,就像吃苦瓜,甘甜之感越浓,我越想知道情节的发展、故事的走向、最终的结局。但我身在故事里,始终猜不透作者的布局思路。
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这样,我们永远猜不到它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会是怎样的。
早就知道葛朗台是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佩服马克吐温的大手笔。他把葛朗台的吝啬刻画得入木三分,令我叹为观止。
他吝啬到什么程度呢?收到亲兄弟的临终绝笔信之时,毫无半丝半毫的动容和恻隐之心,满心忧愁的是侄子会不会增加他的负担。这不是吝啬,是冷酷无情到了极致。
他发现女儿把自己每年赠她的金钱都送给了侄子之后,暴发的雷霆大怒,令他的妻子病倒在床。即使妻子病入膏肓,他也不为之所动,只是担心治病的费用太多……
这个人怎么会吝啬无情到这种地步?他的心里、眼里只有自己的金钱。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只是为了金钱。人世间的情感对他而言,毫无意义,无关痛痒。
中国著名的“吝啬鬼”严监生,临死前竖起来的三根手指头,将自己的吝啬暴露无遗。但同是妻子生病,严监生却倾其所有地为其治病,哪怕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严监生是有情人,节约成性。我想,其实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吝啬鬼。真正的吝啬鬼葛朗台,会吝啬到连情感都舍不得付诸。
相比之下,葛朗台的女儿欧也妮就显得特别无私高尚。她视荣华富贵为泥土。朴素无华的她,每日默默织补衣物,直到23岁那年遇见他——堂兄弟夏尔。夏尔有着颠倒众生的风流俊俏模样,她一见倾心,神魂颠倒。夏尔与之坠入爱河后,远走他乡。欧也妮一往情深,始终等待着他的来信和归期。可是,她等来的,却是利欲熏心的夏尔回来后的婚讯——新娘不是她。她心如止水,把守财奴父亲留下的大笔财产捐给学校、福利院,自己却依旧过着简朴干净的生活,直到老去。
最近同时在读另外两部名著——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小仲马的《茶花女》。三部作品的背景刚好都在物欲横流的巴黎。女主角都同样为了爱情义无反顾。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这样写道:“爱情对她来说,应该突然而来,光彩夺目,好像从天而降的暴风骤雨,横扫人生,震撼人心,像狂风扫落叶一般,把人的意志连根拔起,把心灵投入万丈深渊。”这段话让我想到了我和丈夫初涉爱河之时的状态。
同时,我萌生了一个疑问:大凡伟大的作品,都喜欢以爱情为主题?
这些名著里的女主角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都不参与男权社会的工作活动。对于她们来说,男人和爱情就是生活和理想的全部。“一个男人至少是自由的,可以尝遍喜怒哀乐,走遍东南西北,跨越面前的障碍,抓住遥远的幸福。可对一个女人来说,却是困难重重。她既没有活动能力,又得听人摆布,她的肉体软弱,只能依靠法律保护。她的愿望就像用绳子系在帽子上的面纱,微风一起,它就蠢蠢欲动。她总是受到七情六欲的引诱,却又总受到清规戒律的限制。”《包法利夫人》里的这段话说得太精辟了。由于生育与养育孩子的缘故,女人不得不倾注大量时间精力于家庭之上。
这样想来,我觉得自己身为女性,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年代,真是幸运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