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很小的时候,似乎是上小学的时候,偶然间读过张爱玲的一篇关于吊炉饼的文章。整体已经不记得写的什么,只记得零星碎片:一张手掌大的薄饼吊挂在火炉里经火熏烤,拿出来咬一口脆脆的,嘴边挂着饼削儿的场景。
我生长在东北,主要的粮食为大米,可谓一日三餐都是米饭。如果哪一天没吃米饭总觉得生活中少了点什么。那个时候家里面偶尔也烙饼吃,总是吃不来什么滋味。
大学实习那年在北京的路边摊吃到了一种饼:鸡蛋灌饼。绝对勾起我心中沉积多年对吊炉饼的相思之情。并不是所有鸡蛋灌饼都能引起我的回忆,是那种鸡蛋装进饼里之后整体挂在火炉里烘烤一会儿的饼。
老板用那种老式的黄纸包装装着,外面再套个袋子,递到我手里的时候还是微烫的,但是那种咬一口清脆的直掉削儿的感觉俨然小时候的记忆。这种饼就要趁着热乎的时候吃,才能体会到经过炉火的熏烤渗透到饼里的热烈的面香。此时的满足感堪比餐桌上的山珍海味。
正如一句老话:好吃的不一定贵,贵的不一定好吃。
上海工作的那段时间里,我试图寻找张爱玲描写的吊炉饼,但是很可惜,两年半的时间里没有找到,可能是因为价格低廉、工艺繁琐、利润太薄吧。但是我找到了另外的一种饼“葱油饼”。
葱油饼大致的做法有点类似油条,不过面里参杂着葱花,用油半煎半炸着出锅,还有一步控油的过程,否则油腻的感觉让人望而却步。我从每张2元开始吃,一直到离开上海涨到了每张3元。即使这样依然每天有人排队购买。
如果你喜欢吃葱花味道,肯定不会拒绝经过油浸过的混合着葱面的——葱!油!饼!让我伤心的是我们北方没有这种饼呀。跟他最像的是油!炸!糕!但是我打小就不喜欢吃油炸糕,我一直认为那是上一辈人吃的东西,而且看起来还那么油。但是我看了油乎乎的葱油饼确认为这种油腻滑润的感觉才能包裹住葱花的烈香,使整张饼都散发着葱花的味道,远近可闻的葱香呀~
来天津工作这段时间里,每天吃着泛陈可新的饭菜。看着饼摊上的一张张大面饼,一点油都没有的饼,总是没啥想买的欲望。某晚加班,寻觅一圈都没有吃食,看到了那个饼摊。小区下面居然有五家以上的饼摊,无奈我只能买张饼吃。总不能买个馒头啃吧,这画面看着也太凄惨了点。
老板家只有三种饼,一种薄薄的一点油水都没有,看着就卡嗓子的饼;另一种比它厚,问老板有啥区别,老板说:比他厚…这种回答也是很无语了;再一种是里面有葱花的饼,名曰:葱花饼,算是用油烙熟的吧,再问老板葱花饼与上两种饼有啥区别,老板说:比另外两种厚,里面有葱,还有些油。
难得的三种饼呀,本来就没菜吃,只能买这种葱花饼。整体上口感不如葱油饼,是那种饼是饼,葱花是葱花的感觉,需要带些嘴法咬到葱和饼才能吃出混合味道的饼。目前它只能是葱油饼的替代品了,这么说法总感觉对葱花饼不公平。但在我心里8两的葱花饼敌不过2两的葱油饼。
我认为我是个对食物不挑剔的人,但认识我的人都说我对吃食嘴很叼。宝宝心里冤枉呀,我只是能记住那些美味的食物,再寻找类似食物的时候总会做个对比给个评价。我不算吃货,只是舌尖的味道、心中的感觉总是要表达出来。就像每每看到面饼都会不经意间想起张爱玲的文章,想起我心中饼的味道而对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