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迪斯科(DISC)好用,针对今早的事情,结合自己对DISC的简单了解,我对自己在一件小事中的反应做了一些反思与引申。
引子:安装软件引起的反思
安装DISC软件,我卡壳了,卡了整整两个星期。在面基之前,我们有一个星期的翻转课堂。当时就要我们安装了,但我因为根据听到的指示无法自己操作,就把安装之事搁浅,期待到了现场的时候请同学或者分享嘉宾劳家进班长帮忙。于是,到了上课的日子,大伙儿个个都忙得不亦乐乎,我也是见缝插针的请死党,助推教练,最后是劳班长帮忙。可是,大家个个都那么忙,一时半会都没办法处理好我的乱码问题。没辙,我的懒人癌犯了,想着,以后再说吧!一直到昨天,我才觉得回来这么几天了,一直没有实践过,也不是个事啊。这不,还是拖了一天,今天早上才痛定思痛,一定要把软件安装的问题解决了,否则怎么怎么给人做测评,不能给人做测评,我的课就白上啦!那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嘞!于是,先上google搜索了一下关于win 10系统软件安装出现乱码的问题,很快出来了一个说明,我在电脑里就点了几个burton,问题就解决了,最关键的是这个:
这样,困扰我两星期的问题,其实用了不到2分钟就把乱码的问题解决了。不知道从这个事情大家看到什么?处理完乱码问题,我有点愣住的感觉!这个事我得好好整理整理!
反思篇:S型的我所掉的坑
首先,我的懒与害怕。我为什么没在翻转课堂的时候就搜索,把问题给解决了?我认真的想了想,一是因为懒,二是因为害怕。其实懒的原因还是因为害怕。怎么说呢。我一遇上新的东西,特别是安装什么DISC软件,以前从来没接触过,我下意识的反应就是,这个东西好难,怎么办?于是就有了畏难的情绪。有了畏难的情绪,就不想动手去做,我甚至连接下来劳班长的翻转课堂讲其它方面的内容都不想去听了。这一点跟海峰老师在书里说的关于S型的人的挑战,就是 ‘不善应变,不敢出手’有关。我想我不善应变,不敢出手对应的是我行动的慢与拖沓。其实,不单慢,甚至是不作为( ⊙ o ⊙ )啊!
其次,我的不自信。如果我一开始就自己谷歌或者百度,那么可能问题已经很快解决了。可是,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去请电脑厉害的人帮忙。为什么我会这么反应? 因为我以为电脑软件我肯定不会,所以,我要找会的人。所以,我的行为是反应我对自我的认知与看法的,就是说,我一遇上问题,马上就认为自己不行,自己不会。这得有多不自信哪!现在回想,自己过往很多事情只要痛下心来做,通常可以做到,但自己最大的障碍基本都是不自信。所以,我需要做的调整是放下自卑的魔杖,先尝试用尽各种方式自己解决,最后才去求助于人。也就是说适度的调低自己的S值,特别是规避S型的可能出现的负面的反应。或许,这样我做事的目标性跟自信心就会增强,就可以适当调高一些自己的D值!
引申篇:寻找做事情的底层规律
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软件所使用的语言要跟控制面板中的系统区域语言要一致,我估计会尝试点击管理者面板下的系统区域语言设置。这个问题说明什么呢?知道一个事情怎么做(how的问题),不是只是知道程序步骤,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也就是找出做事情的底层规律或原理。底层规律的问题解决了,当情境发生转换时,就懂得灵活的变通运用到实际处境中。对,高S的人通常也不太懂得变通,但若要懂得变通,就需要掌握事情背后的原则原理是什么。
事实上,接触DISC这么一小段时间,我一直想搞明白DISC任老师告诉我背后的理论原理是什么,任老师告诉我们关于DISC理论的来源以及发展,已经说得很清楚,但我总想再做探讨,这背后的底层思维是什么?海峰老师在他的书里谈到DISC是属于行为分析理论。那行为分析理论跟认知理论之间的差别,以及各自使用的边界是什么?这个是我接下来想弄清楚的地方。我觉得只有更好的理解,才能充分的运用。就好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不能否定牛顿的力学定律,因为各自的适用场不同,只有找出各自理论的适用边界,才能更好的在现实处境中运用理论。
所以,我接下来关于DISC的内容想写的主题有:
- DISC的理论基础:这部分除了了解希波克拉底,以及马斯顿博士的理论(我已经下了1928年出版的*The Emotions of Normal People),我还想看看行为学派的理论。好吧,这篇要写出来,估计会很干,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跳过。
- DISC的理论介绍:这篇会介绍DISC的理论的内核,主要是从我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并结合相应的例子。
- DISC理论的运用:这个会放在最后写,我现在已经在收集自己做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