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华
古老的墙壁上长满了青苔,青草倔强地从夹缝中探出,在风中傲然摇曳,那是不屈之态;苦难一次次地降临于那个贫苦的五口之家,为何他们仍砥砺前行?因为温情永不泯灭!
作品大概涵盖了许三观的一生,他从一个稚嫩的少年变成一位头发苍白、牙齿脱落的老者。他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仍可傲然向前,他逢人就说:“我身体好!”是的,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许如他所说,这是上天奖赏给他的。也因为健康的身体,他才能经受住这一次次的卖血,这可以说是福气。卖血,先是抽走卖血人的力气,再驱逐热气,而后只剩下这条命了。但许三观只得如此,只好用自己的命去顾全家庭。他肩上有责任,心中存温情,数次卖血,何曾为过自己?
那么,我们来看看许三观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自私、愚昧、封建、爱面子。
别人来抄家时,他说不动他的东西便好;他认为卖血前喝足了水,自己便不吃亏,因为血变淡了;他起先坚持着一乐不是他亲生儿子,所以卖血的钱不能花在他身上;他觉得妻子对不起他,他也得去报复……
但是,他是一位父亲、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 。他本性善良、懂礼节、重情重义、有责任心。纵使一乐并非他亲儿子,最终他还是放下面子。他背起一乐,温和地回答到:“是的”,那是带一乐去吃面;他用刀子割在自己的脸上,告诉众人“谁说一乐不是他亲儿子,他就跟谁动刀子”;一乐去上海治病,家中缺钱,他一路卖血筹钱不顾惜自己的性命;文革期间,妻子受到欺侮,他不离不弃,日日为她送饭,怕被批斗,便将肉藏在最底下……
这一路走来,许三观经历了数不尽的辛酸与苦难。好在“乘舟侧畔千翻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最终,他们过上了“不差钱”的生活,即温饱不愁。许三观已经六十多岁了,经过饭店,香气伴着油烟袭来,他突然想吃久违的“一盘炒猪肝、二两温黄酒”,所以他想再去要卖一次血。(因为以往他卖血后就会吃炒猪肝和黄酒)可是,他老了,医院不收他的血,而且还侮辱了他。而后,他哭了……
卖血,于他而言,慢慢地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这是灾难中的救命稻草,也算是他无法割舍的宝贝。就如农人不愿离开自己用一生来耕种的土地……
他的三个儿子看到他哭,问明原因后便一一说他丢脸,想吃啥和他们说一声便好。而他的妻子许玉兰明白他的内心。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而后她骂了孩子一通,便拉着许三观去往饭店,吃上了“一盘炒猪肝,二两温黄酒”。二人一路磕磕跘跘,倒也是“白头不相离”。甚好甚好!
作家余华的文笔也值得我们欣赏。我最先接触的是《活着》。读《活着》,我们品的是苦难、是人生、是祸福…… 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最震撼人心的是温情。
作品中不乏环境描写,如清冷月光、群山云影、夕阳西下等。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余华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画面,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觉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刚开读作品时,我觉得语言很是朴实无华、具体细腻 ,甚至有点繁琐。而且作品中有些内容写的就是老百姓的生活纠葛,泼妇骂街等都在作品中都描写得淋漓尽致。但读完整部小说,只得感慨这就是余华的文风。就如小说文末那句“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句子虽然粗俗平实,但也一针见血,我们得在平凡中挖掘其不平凡!
最后,回归“苦难”与“温情”。苦难难避,惟愿温情永存!苦难的夹缝中,温情依旧迸发!
自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