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以前养过很多只猫,现在也有一只,不过是我爸在养,以前是我妈养。我家以前养的猫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算是家养的,因为都是不知来处的成年猫,跑到家里来,我妈就给它们喂食,它们就留下了。狗也是这样,我妈早上出门去地里干活,中午回来身后跟着一只狗,我们吃什么喂它吃什么,我妈也不撵它。猫一只接一只,来了走,不知道去到哪儿了,反正不见它们来进食了,狗却一直呆着,到死。
我爸说这些猫是野猫,养不家的,还是去对门院子捉只小猫来养,从小养到大。妈不让,爸也没去捉。只要有猫来我家她就喂。我能记起的有只黄猫,有只麻猫,有只纯黑的猫,对黑猫的记忆尤为深刻。它比寻常的猫高大,身形很流畅,通身黑得发亮,在我家待的时间最长。冬天的时候它会钻到我的被窝里,或在脚边,或在身侧,或在头顶,还发出呜噜呜噜的声响。若我爸半夜醒来看到,会把它踢下床去,妈有时会制止,“这么冷的天,你让它睡哪儿去呢?”。早上醒来,它还躺在我脚边。可是后来,它还是不见了。爸有一天在村头的核桃树上看见了它的尸体,被卡死的。他当时并没有告诉我。可是我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人听见它呼救的声音?
通常情况下,猫和狗是不能待在一块的。我见过猫和狗打架,那狗被打得叫一个惨。猫呲着尖牙,竖起利爪,扑上去就开始又抓又咬,狗躲躲闪闪地用狗掌拍,可是哪里比得过猫的灵活,打着滚儿夹着尾巴往屋外跑,一路狂吠,猫也不追,踩着小碎步回到火炉边,好整以暇地梳理着身上的毛。狗眼巴巴地看着,只能远远地避开。后来我发现不只我家的猫和狗合不来,别人家的猫和狗也打架,所以我也就不问为什么了,猫和狗的那点事儿反正没啥道理可言,估计只有它们自己能懂。但通过观察它们打架,我倒是悟了一点:打架不能看块头,要看气势。狗如果泼辣点,用压都能压死猫,但一看到猫尖利的样子,身子就先萎了,气势上先矮了半截,打起来也就顾头不顾尾。
我妈我爸并不帮着劝架,我妈说它们各有各的地盘,打不出什么名堂来。后来在书里读到,钱钟书半夜起来拿着竹竿守着,一旦自家的猫儿和林徽因家的猫儿打起来了,就上前帮着打,想着我爸妈看着自家的猫儿狗儿打架,也不上前帮着拆,大概是因为猫儿狗儿都是自家的,帮着谁都偏心。不过这只是我的猜测。
猫总是独来独往的,屋檐下、石板上、树干上,一睡就能睡上半天,你近身前去,它都不会睁开眼看你一眼,自带距离感。可它们也并不总是优雅、慵懒、傲娇。古人有说:食色,性也。这里的性,乃动物的本性。当然古人的这个高度概括是针对人,而非猫。人有实实在在的动物性,猫却是实实在在的动物。
求食的时候,猫的叫声尖锐,撕心挠肺的,全然不见先前的优雅和娇俏,不过到了嘴后,倒会安静下来。前两天夜里,半夜被吵醒,凄厉的猫叫声响彻整栋楼,室友第二天说是猫在叫春,她家以前的猫也是这样的,我瞬时没了语言,难道还能阻止一只猫叫春?
在果腹之欲和求欢之欲面前,猫也免不了俗,被拉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