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3年,总算是遇到了传说中的职场老油条。
先素描一下此人的工作特征:文凭好,学历佳;工作能推就推;抱怨极多;口头禅是-就给我这么点钱,还指望我干多少事;某某已经给我推荐了一个职务,如果还不涨工资,我就准备辞职去那里……
有一次跟这位姐姐一起走路去搭车,她看了我一眼,叹了一口气,说她都毕业10年了,混得还跟我差不多。
对大部分人来说,工作就只是一种可以用来养家糊口的工具,跟理想没有半毛钱关系。那么,逻辑就变成了既然工作不能带来理想薪酬,那干嘛还要好好对待这个工具?
其实一直埋怨工作不好的人,基本都忽略了一件事,在挣钱的不是这个工具,而是你这个人本身。
一、镜子中的自己总是比较好看
大部分人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优秀,我们可以用来客观评价自己的渠道其实非常少。当一个人只能自己评价自己的时候,往往用的是学历、文凭这种标准化但是非动态的东西来作为镜子。但是当时间已经过去了5年、10年,学历还有你自己想象的重要吗?
我们能获得的较为客观的评价大部分来自外界:
1、领导:领导那么忙,哪有时间天天跟你谈心还评价你的不好,领导也不是不用做人啊,等到领导年终考核来评价你的时候,如果做的不好,为时已晚;
2、同事:除了关系特别好的好朋友,谁会把你的缺点挂在嘴上?同事嘴里出来的多是赞美之词(虽然心里不一定这么想),因为同事也是要做人的啊;
3、薪酬:薪酬就是我们自己在职业市场的定价,相对于语言评价,这已经是相对客观了。
二、用机会成本来计算你的付出
表面看来,工作是我们付出了劳动力,然后收获一份勉强糊口的薪水。
但我们的付出,其实用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来理解也许更好。
简单来说,机会成本就是为了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所有其他选择。
就像一道选择题,选项有:
A 在A公司工作 B 在B公司工作 C 在C公司工作 D 在家陪伴父母 E 继续读书 ……
如果我们选择了A,那么其他所有选项,都是我们付出的成本。
所以,其实我们是把所有的关于未来的筹码都压在了A上,不管回报如何,我们都没有混日子的理由,因为我们付出的成本实在太大。
我们一点一点地往自己的能力银行里储蓄,直到有一天他连本带利地回报我们。
三、你是不是“二”?
二八法则大家都知道,对于一家公司,20%的核心部门产出了80%的效益,20%的人挣了80%的钱。除非公司的薪酬结构实在太不合理,那么基本上,抱怨薪酬低的人都处于公司的边缘部门。那么就只能磨炼技能,努力中二!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抱着混日子的态度,终归是过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