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拜读过彭学明先生写的《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文,心里便萌发了去深闺苗寨游玩的想法。
八月下旬,天高气爽,有幸去了一趟,使我惊诧于久在云中,深闺未识的苗寨。
苗寨的迎客门筑得像关口一样,仰脸看便见四个大字“金龙苗寨”。左手边是有上去观光的石阶梯的。右手边则是几位苗家阿婆摆摊卖小吃的,关门边修一凉风雅亭,供来吃东西的游客休息。厕所隐藏一小亭小面,使人心理上不反感。
金龙苗寨分为“上金龙”和“下金龙”两寨。人往高处走嘛,首先去的当是“上金龙了。
上金龙有一关崖看风景的望风台。去的时候,就见远道而来的游客“咔咔咔”的取景拍照了。但见九,十点钟的太阳驱赶这深谷青山间残留下来的轻云淡烟。山谷两岸青山相连,谷下一条快干枯了的河水缓缓流动。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悬崖瀑布可能此时已经断流了。据说在金龙可以看到保靖的吕洞山,只是不知道是那一座而已,山水一相连啊!
从望风台到了上金龙的广场。广场有一株五百余随的金丝楠木,树干巨大,需四五成人手拉手才可以合拢环抱。枝繁叶茂,树皮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手触摸上去,如同触了刚铁一般,有一丝凉意,但却很坚实。树就这样在深闺养了五百年,静静诉说时代的兴替。
从广场进村的石板小路,有一荷花池溏。残荷不枯,香藕断丝连,泥土也带着金龙特有的淳朴气息。如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一样柔美,只是我看见的事“荷塘日色”罢了,但其韵味不减一分……荷塘配着青石板小路是一种很和谐的纯美,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会体会到。
沿石板而行二三十米便见一口古井。井水边有穿着苗服的阿婆洗着衣服,井水自小渠流入那荷塘里面。还有几个孩童在井水边玩水游戏。扑入眸中的画面,是很纯朴,很简单的幸福。阳光撒在那些苗家儿童的脸蛋上,绽开的是阳光古色古香的笑,一种久违的笑。没有任何物质玷污的纯情简单,发自内心的笑,是精神的。三分似边城的纯朴,七分胜雪国的洁白。那场面是软到触动心灵的……
没有人会去破坏那样的淳朴的画面和生活的,因为会被深深感染熏陶的,会沉醉其中,甚至忘了自己是来游玩的,也不会去拍照了,只是用心感受。
金龙苗家人的生活很简单,很悠闲,有一点室外桃花源的感觉。游客们在各式各样的木房前穿梭驻足,饱尝了苗家诗意之景,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三步一回头,五里一徘徊啊……
沿石板在苗寨畅游,用了十余分钟看过了“上金龙”。便不舍的离开了,赶往下一个苗寨“下金龙”,那里有沿百米悬崖修建的“栈道”。这也是金龙苗寨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原因。“悬崖栈道”可以堪比张家界的玻璃栈道,华山的绝壁走廊,甚至于更胜一筹,毕竟它养在深闺人未识,来的人比较少,走完“悬崖栈道”之人更稀少了,可以体会到栈道之魅力人更少了……
初入“下金龙”,两边路上的农家乐早已开始热闹起来,忙着准备客人预定好的饭菜。八月暑假的时候游客还是比较多的。在“下金龙”的民俗广场边上停着数十部来游玩的车。百来平方米的广场周边皆是卖小吃的摊位及借苗服拍摄照片的。苗家的阿姐大都穿着粉色的苗服,象征着热情好客吧。
“悬崖栈道”是要穿过民俗广场向前而行的。初入小径,两边古木参天,绿竹交织,百鸟齐鸣,松衫万章。颇有“曲径通幽处”之味。穿过茂林,接青石板。十步一长凳,百步一圆桌。棕木色的木石栏护着行人,只要越过石栏,便是百米悬崖,山谷峻峭,崖壁对立,举步惊魂!
沿着栈道,一路像是高楼险峰的缓缓前行。来玩的游客,大都是上来些年龄的人,也有一家几口一起来的,或一对好友知己。行约四五分钟,就到了栈道的尽头了。上面有岩石遮挡,似一天然小洞。到的时候,刚好遇上一家人在拍照留影,便不好打扰。多到栈道接上方的路继续前行。
那可能不叫“路”应是“天梯”。大约七十多度向上艰难爬行。正属烈阳高照,云散日丽。一口气接近垂直上爬二三十余米,没有喘气,只是背后浸透了汗水,面色红润,行步如铅,小心翼翼。到了山腰平台。台曰:“凤凰台”,平台上有二三米高的巨石。只见石上有大胆游客站立石上远眺风景,极目高山。(大家还是不要模仿,生命诚可贵)前面石栏亦有游客拍摄照片。我辈复登临,目极青山幽谷。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生在最高层”之感。四顾青山,心目豁然。又见长空之中苍鹰徘徊,搏击长空。试问天公,何时可达汉霄……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人自流。那碧空中的苍鹰是渐远了,但我心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可曾变过!
自台上便是绕回去了,于是便沿路返回了。一个人慢慢沉思的走着。我的身体虽然上自由的,但是我的心却为什么不是感到自由的呢?可能我不属于这一片苗家山水吧!沿青石板小路,看见几个大学生文艺青年提着水果,嚼着薯片,说说笑笑走着,总是感觉煞了风景,焚琴煮鹤……
八月的夏风轻轻从耳边吹过,还是远离了云中的金龙,我想我还是未能真正认识到它的魅力迷人吧!
初写丙申十月 再修丁酉鸡年 一月一十八日 逗霸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