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行业进入洗牌期以来,投资人比之前更小心了,对于安全性和合规性都非常的注重。主要原因是随着各组织机构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后,老的平台因多年风险积聚、或遭经侦清查,接连爆雷,引起了投资人的极度恐慌。还有就是目前行业的复杂性让市场变得混乱,对于投资人来说信心不是很足,而且很容易影响判断力。P2P乱世之中,不仅平台要破釜沉舟,投资人也要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
1、不要让旧的思想继续误导我们
国内P2P行业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大概也就3-5年的时间,但是这几年投资的年龄还是比较年轻,对于选择平台来说经验还是很欠缺,那个时候大部分人都是在试探着这个行业,没有一定的把握性,不仅是投资者还有一部分是属于从业者。
(1)平台有靠山就绝对稳定吗?
在之前投资者掌握了很多的规律,首先筛选平台有几样东西是必须要了解的,看平台背景、注册资本、股东实力。了解完之后就看平台是否有背景,为了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多数用户会选择一些有背景的平台进行投资。但是问题来了,由于行业规模逐渐扩大,一些拥有国资背景,上市公司旗下,还有风投的P2P平台到处都是,用户选择也就成了一个问题。
当然就算活在有背景的情况下,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打着国资背景做广告的虚假宣传、绑架营销,这些平台的股权架构中往往国资企业的持股比例非常低;或仅是由国企子公司进行多级持股,这种情况下股东很可能不负兜底责任,那么所谓的背景于投资安全而言又还剩多少意义?
(2)担保就是用户的保命符?
由于国内大多数人的投资理念及风险承受能力偏弱,在投资过程中对资金安全尤为敏感,因此多偏向于承诺保障本金的投资渠道,P2P平台为了加速获客,纷纷寻求担保公司合作,为投资人资金提供保障。慢慢地,本息担保成了每一个平台的标配,行业中甚至响起了“无兜底,不P2P”这样的声音,那些有“知名”、“大型”担保机构提供本息保障的平台,更是成了投资人眼里的香饽饽。
2、做好投资准备工作,不做理财小白
我们分析一家P2P平台,应当是基于其业务逻辑及运营模式,而不是只看它拥有某某背景,或是本息担保,再强的背景和背书都不可能无穷尽地提供兜底,将风险扼杀在源头才是平台最高效的“担保”。
(1)客观看待收益率
过去几年间,P2P的畸形竞争环境一度催生了很多高息平台。但随着高息风险的暴露,再加上监管划定了P2P行业的利率红线,P2P行业的高息神话几近消匿,却又出现了相对极端的“低息安全”论。为什么呢?
其一是行业内少数寡头平台的利率普遍低于行业平均值,让投资人率先接收到了这样的信号:大平台的利率都低,保守、更安全。
其二,监管对高息平台持续严打,坚定了投资人奔向中低息平台的决心。
其三,近一年来P2P出于合规性及持续发展的考虑,下调利率以回归理性发展,赢得了不少投资人的好感:低息不仅是安全的,更是合规的。
殊不知这种心理很容易被有心之徒利用,刻意降低收益,营造平台保守安全的假象,反而成了当下的新骗术。
(2)理性分析平台
过去一提到安全,大多数人可能觉得有担保、能兜底、有资金托管等等就是安全的,但事实上,这些对于一家P2P平台来说,都是外部保障手段,能决定平台是否安全的因素往往来自于平台内部。小编建议投资人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来对平台进行初步分析及判断。
第一,分析平台是否存在跑路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往往与人相关,所以我们主要分析管理团队和股东背景,前者主要看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经验,以便我们准确评估他的经营能力,后者则重点了解股东创办平台的动机是什么,同时也可以从平台的股权架构中估算其跑路成本。
第二,看平台的成本控制能力。众所周知P2P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盈利对于大多数平台来说都是极其不易的,而平台要想长远发展就需要合理控制成本了。通常情况下,除了维持公司经营的日常开销之外,P2P平台还须在广告费、业务开发费用、利息支出、逾期坏账等不良项目的处置等方面支出。如果P2P平台长期无法培养自我造血能力,而是持续性地大规模亏损,在杠杆化经营的情况下,还需要不断支出巨额成本,原则上是无法实现长远发展的。
从安全性来说,P2P平台的经营成本中还包含了风控成本,风控成本不可预估,但与平台的风控能力挂钩,通常平台产生的逾期、坏账率越高,风控成本也就越高。平台无法控制逾期率、坏账率,即意味着风控成本会持续攀升,平台的亏损面也将不断扩大,这种情况除了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之外,也能够反映出平台风控不严的现状,投资人需要谨慎看待。
因此,小编还是要告诉广大投资者,投资有风险,花钱需谨慎,不要用钱来为自己买经验,多学习,多专研才是王道。
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诚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