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陈良心第63期今日评论
文/六尺巷里
千古妙文陈良心。
今偶读陈老师第63期今日评论(点击打开)。系心理学大作,利世利民,故解读一二。
本文论11种“负面心理”,总结全面。
略微归结下,不外乎都可能属于弗氏主张的欲望(自我)阶段之负面心理(自我的否定)。此欲望又发端于儿童时期的需求(本我),最后发展到人生必经的欲求阶段(超我)。三个阶段并无显著界限或区别,易于被人混同耳。
换句话,陈老师说的种种负面心理,从本质上理解,她是无善也无恶的,她仅仅是对自我认知的否定而已。
儿童阶段的“需求”,是为父母者往往随需即应的“请求“,无外乎吃喝拉撒睡。无“请求”则无所谓“需求“。这个原始简单的“欲求”,一般比较好理解。
要把握好“自我”,还是需要在成人阶段(有了房子、票子、配偶等欲望之人,即代表了成人。反之仍是末成人,好比是未经“切割”的儿童),正视自我的正当欲望,不走歪门邪道。古人强调人人要格物致知, 意诚正心,修身齐家,方平天下。近人或今人则强调现代教育,统一价值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思想上实现从儿童到成人的一次“切割”),从而实现“三观正”的一种教育,为社会治理打下道德或法治的基础。
至于对“超我“的把握,就好比是审美中的阳春白雪。对仅仅局限于低层次欲望阶段的大多数成人来说,她TA往往仍然会愿意当一个下里巴人,始终仰望阳春白雪,而无法接近。因为要进入相对高级的类似于艺术的审美阶段,必然要逾越一个法律的,乃至道德的鸿沟。而她TA们往往不愿意去逾越,就无从谈起对“超我”即“自由状态的我”的追逐。
这“三我”理论的出现,基本上可以解决上述一些负面心理的克服问题。
如针对某一病态心理为例。这一类人,只需要从负能量的反面去看待世界,负负得正而已。这就要求陷入其中的人,要善于从阳光、健康一面看待世界,世界往往又是美好的、积极的。要使他们知道,世界不仅仅是二元对立,不是非大即小,非黑即白,还有中间的、灰色的过渡状态,就很容易从病态的思维世界中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或“用中“,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调和”,皆一也。
套用拉康所说的“人活在言语中“,即人是通过“他人的言语”的“切割“,而成其为“人”的。正如“本我”通过欲望的“切割”,而成为“自我“。“自我“经过欲求的“切割“,而成为“超我“。
通过对陈老师11种“负面心理”的剖析,读者可以看出,无论是何种心态的人,他都离不开这些需求、欲望或欲求的“切割”,无善无恶,他还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或自然人。惟如此,世界才足够五彩斑瓓,人间才会有苦乐悲欢的种种故事。
换句话说,任何人被陈老师的11种负面心理当中哪几种来“切割”后,他TA仍然是一个“需求、欲望、欲求“之人而已,仍是处于他真实的“三我”之一耳。
但丁《神曲》中将人类恶性归为七类:贪婪、失控的欲望,是七宗罪中的重点。其他的罪恶只是无理欲望的补充。色欲:肉体的欲望,贪食:胡为的欲望,妒忌:财产的欲望,懒惰:逃避的欲望,傲慢:卓越的欲望,暴怒:复仇的欲望。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贪、嗔、痴、慢、疑,无疑也诠释了人类作恶的五种心性。这些也可以统统归结于大小“欲求“的不同表现形式。
文中还引出,今年来,小杜之母笔下的教师自杀;下一站明玥笔下的浙江博士跳江留遗书;武商路漫漫笔下的《博士生自杀的沉痛反思》;左灯右右右行笔下的峨眉山女孩跳崖记;大小白杨笔下的令老师无奈汗颜、尊严尽失的泰罗式绩效考核。。。。。。虽为笔下案例,案例背后尽皆鲜活之生命。
仰天长叹,则扼腕之、叹惜之;低头急觅,却迷茫之、彷徨之。
所以,陈老师他发出呼唤,“热爱生命,须善待自己。善待自己,才能热爱生命”。
的确,只有找到一个真正真实的“我“(自已),才能谈如何善待罢。
回复@一丛兰, 又曰,社会上存在一些像‘垃圾人’的,皆具备这11种心理之一。近期,遂经常听闻一些“垃圾人“新鲜事,层出不穷。如明星,或染毒或漏税;如市井,或袭公交人毙命15,或效仿家暴流毒域外,等等,不一而足。TA狼奔豕突,浑身皆负面垃圾:或沮丧、愤怒,或忌妒、算计,或仇恨、敌视,从而心存傲慢与偏见、贪婪不满足、抱怨加比较,充满了见不得人好、愚昧、无知、烦恼、报复,内心充满了失望。随着心中的垃圾堆积久远,甚而叠加、裂变,最终需找个地方倾倒、宣泄,极易于一触即爆。
而我等只需轻轻一次微笑、一个挥手,绝不能被其感染,从而影响自我充满阳光的每一天。
愿大家每一天,都从读陈老师充满阳光正能量的好文章《每日评论》开始!
个中真味,希望读者去认真体会,方不枉陈老师一番苦心整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