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号 挑战第5天】备课遐思(1)

    在备课的时候总有一些问题感觉好像想清楚了,又好像没有想清楚。因为“感觉”就是很虚无的,所以借着这次写吧的动力,尝试一下把这些感觉记录下来。从感觉到梳理出文字,再到读文字反思,寄希望于能把问题想清楚一些。今天先尝试梳理两个小问题吧。

(1)学生已经在六单元第一课时“教室有多长”一课中经历了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的过程,为什么教材还要在第二课时《课桌有多长》中设计问题串1“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教材的问题串1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的活动,结合上节课的经验,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材这样编排,是因为学生只有亲自经历了测量活动,对测量的体验才是真实的,理解才是深刻的。然而,动手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说,动脑比动手更重要。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想创设学校需要订购一批桌子的情境,然后开门见山地把讨论聚焦在“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而不是再让孩子经历一遍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同一物体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根据活动的“性价比”来取舍。

(2)如何判断学生真正理解了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教师在教学中组织了哪些学习活动?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在新课探究环节让孩子多方位感知1厘米有多长,建立“单位量感”。

①借助1厘米长的小棒“比——记——找——量”形成1厘米有多长的表象。

②理解直尺中的长度单位——累加性、运动不变性。让学生经历尺子产生的过程,体会到一把尺子实际上是由多个1厘米拼起来的,认识单位长度以及体会用尺子测量长度的好处。学生理解尺子创造的逻辑,当他理解了这一逻辑后,也就明白了尺子可以测量长度的道理。。

③在测量中体会量感。在运用尺子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单位单位长度的实际意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