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往事!
斧声烛影 金匮之盟
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太祖骤然离世,年仅50岁。二十一日,晋王赵匡义即位,这就是宋太宗。太祖英年早逝,太宗继位又与传统不符,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谜。
十九日夜,天空飘起纷纷大雪,太祖命人召晋王赵匡义入宫。赵匡义人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赵匡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赵匡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一直喝到夜深,赵匡义便告辞出来,大祖解衣就寝
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传太祖之子德芳快进宫。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赵匡义,而起匡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有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但他开门却没看到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于是王、程二人叩门入府去见赵匡义,赵匡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像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催促说:“时间久了,恐怕就没您的好事了。”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赵匡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于是二人直接进入大殿。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宋皇后一见赵匡义,十分惊讶,但她位主中宫,已明白诸事已由不得自己,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赵匡义,就是承认赵匡义做皇帝了,赵匡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于是,赵匡义便顺理成章地坐上皇位。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赵德芳之前登基却是事实。太宗的即位也就留下了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赵匡义似乎已提前知道太祖即将离世,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太祖离奇死亡之后,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太宗便拿自己母亲的遗言当“挡箭牌”,即所谓的“金匮之盟”。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人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赵匡义,赵匡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听后答应了此事。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然而,由于时间过去了很久,“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赵匡义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赵匡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赵匡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还对人说:“赵匡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将皇位传于赵匡义是太祖的本意
为正其名 挥师北伐
不论太祖赵匡胤是否被毒杀,是否编造“金匮之盟”,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太宗继位后首先要采取系列措施来安抚人心,巩固帝位。南方割据诸国均已拔掉,北汉自然是宋太宗第一个下刀的目标。当然,这个刀从哪下,却是难事,北汉虽弹丸小国,其身后却是强大的契丹
宋太宗伐北汉,有着强大的财政基础。赵匡胤时代,北宋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后盾,这么一大笔财富,宋太宗一上台就刚好用上。赵匡义征北汉之前,动摇不定,他问大臣曹彬:“周世宗与本朝太祖皇帝,皆亲征太原而不克,难道是因为其城池太过坚牢而不能接近吗?”曹彬老将,经验丰富,回答:“周世宗时,大将史超在石岭关一战即败,人心震恐,不得不还军;太祖扎营于甘草地中,军人因水土原因多得腹疾下泄,也只得提军而返。太原城池虽坚固,但并非想象中那样不可攻克。”于是宋太宗便不再听宰相薛居正等人的劝谏,坚定了北伐之意。于是,太宗遣潘美、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等大将,率各路兵马直趋太原。
宋初时与契丹一直关系融洽,乍闻宋朝伐北汉,契丹君臣吓一大跳,忙遣使者来问:“你们以什么名义来战?”太宗血气方刚,拍胸脯言道:“河东逆命,正应兴师问罪,如北朝不援,和约如故,否则,只有兵戎相见!,此种豪言壮语,宋朝自太宗以后的近300年内,都没有再听到半句!
此时北汉的“皇帝”正是刘继元。辽朝得知宋朝出兵,马上派出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率兵守燕地,以南府宰相耶律沙等人率军去北汉进行援助。
宋朝的云州观察使郭进是沙场宿将,一早就在石岭南固守等候敌军。辽朝耶律沙率前部人马行至白马岭,隔一条阔涧,正好看见宋军严阵以待。耶律沙想等后军赶至再进攻,但监军耶律敌烈等人好大喜功,认定要趁宋军立足未稳,马上出击。于是,耶律沙只得下令辽兵进攻。倘若在平原,人如猛虎马如龙的辽军精骑忽然冲锋,肯定占尽优势。但是,此时道路崎岖,山地纵横,前面又是一条大涧横亘,辽兵丧失了突然发威的冲力,或下马,或边试水深边前行。未等这些辽军上岸,郭进率宋军迎头猛击,大败辽军。耶律敌烈父子以及耶律沙的儿子均被杀死,耶律沙本人勉强逃得一命
宋军愈战愈勇,连克太原周边重镇及战略要地。五月下旬,宋太宗本人也赶至太原城下,慰劳诸将,指挥攻城。宋军见皇帝亲自坐镇,“人百其勇,皆冒死先登”,刘继元手下的不少将领开始投降示好,北汉守军渐渐不支。
传位难题 曲折离奇
尽管太宗一直在文治武功上谋求超越太祖的地位,但却始终无法摆脱太祖的阴影。太宗即位之后,面对的一个头疼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此后的皇位继承。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廷美(即赵光美,后因避讳改名为赵廷美)是皇位第一继承人,并由赵廷美传回太祖之子赵德昭,这是太宗所不希望的。为此,太宗绞尽脑汁,一一排除传子过程中的障碍,走过了一段充满风波曲折的历程。
赵普在太宗定储一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赵普在太祖时代以佐命元臣的身份在中枢机构执政达 10年之久,与太祖私交甚好,被其视为左右手。太祖时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制定统一战略等事上,赵普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赵普的权势曾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可比拟。他还反对过太祖传位晋王赵匡义的意图。因此,他与太宗的关系极为微妙
太宗曾以继承之事询问赵普的意见。赵普沉浮宦海几十年,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在身家性命随时有危险的情况下,政治态度自然会发生一些变化。于是,当太宗向他询问传位赵廷美之事时,赵普心知太宗心意,便说:“自古帝王传位乃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陛下不能再犯太祖当年的错误。”这句话大获太宗赏识,坚定了太宗传子的信心
太祖有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太宗继位之初,封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太宗征辽时,德昭从征幽州。高粱河之战,宋军惨败,太宗只身逃脱,不知所踪。这时有人商议立德昭为帝。后来,太宗生还此事便不了了之。班师回京后,太宗以此次北仪利,便不行此前平定北汉之赏,将士们心中喷愤不平。德昭便为将上们请赏,认为即使与辽作战失败了,还是应该赏赐平北汉有功的将领。太宗听后很不高兴,就说:“待你做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德昭的身份本就尴尬,而叔父那番话分明又是怀疑他有夺位之心,日后不定有何灾祸,又思及父母早亡,兄弟二人不得保,一肚子委屈无人倾诉,顿生短念,回来后便自刎身亡。两年以后,德芳又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太宗皇位继承的两大“隐患”被消除了。
太祖的两个儿子死后,对皇位能构成威胁的就只剩下秦王赵廷美了。太宗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对赵廷美下手,但只有除掉其弟,才能保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太宗此次又想到了赵普。赵普曾因提醒太宗不可“一误再误”而深受太宗信任,必然能给自己出个良策。
没过多久,赵普就找到了赵廷美的一大罪证,他查到了卢多逊私交赵廷美的事情。赵普立刻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太宗,说卢多逊盼着太宗早日去世,以便尽力侍奉秦王赵廷美,而且赵廷美对卢多逊的行为也非常满意,还送给卢多逊弓箭等作为礼物。太宗听了很生气,于是借题发挥,严惩卢多逊和他的同党。有传言就有附和之人,大臣王溥等 74 人联名上奏说卢多逊及赵廷美诅咒太宗,大逆不道,应该予以处罚。卢多逊被削夺官爵,其身边的人不少;赵廷美被赶出府邸,且他的儿女不再称皇子皇女
赵普通过此案既讨好了太宗,又打击了政敌卢多逊,一箭 双雕。但赵廷美的悲惨命运还没到头。赵普进一步挑唆开封知府李符落井下石,说赵廷美不思改过,而且还有许多怨言。于是,赵廷美再次被降职,并且被太宗派人监视。赵廷美在忧郁中度过了两年,便去世了。经过上述种种手段,太宗终于清除了障碍,将皇位传给儿子。
总体来说宋太宗治政有为。于 978 年迫使吴越“纳土”;之后于 979 年又消灭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同年,宋太宗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耶律休哥射伤宋太宗,宋太宗狼狈逃走。他两度伐辽失败。980 年,宋太宗又试图统一交趾(今越南北部),但不幸以失败告终,交趾最终得以保持独立地位。宋太宗任内还爆发了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
毛泽东读过脱脱的《宋史·太宗本纪》所记“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后,写下了“但无能”。对宋太宗在与契丹人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毛泽东批注:“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