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假期,阴霾的天空丝毫不影响追求美好的脚步。
上午八点半,中期检查活动准时开始。没有客气的寒暄,活动直奔主题。展示研究材料,汇报研究主要进展,阶段成果,问题和下一步计划。一堆精致的材料无声地躺在桌面上,却让我感受到它存在背后的不易和汗水。果然是有经验的课题人,开题思路清晰,准备工作充分。
课题工作做的很扎实,记录卡,调查问卷,学生习作,课堂实践,薄薄的中期报告记载他们执着努力地足迹。对照开题报告,仔细读来,还是发现了些许问题。首先,对照开题报告中的研究内容,中期做的研究工作有超出最初设计的部分,有变化部分。恰恰是因为研究更加深入,自然而然加入一些新的东西。
比如,开题研究中提到运用记录卡促进小学生个性习作的切入点;中期里面开展了促进个性写作的路径。不再是开题时的直接选择记录卡,而是通过调查,文献研究,根据研究基础论证后选择促进个性写作的记录卡。这种变动更理性,更有说服力。
中期要谈研究工作,但并不仅仅是研究工作的简单罗列,一定是要有所梳理,归纳,阐述出做了什么,为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课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比如调查,文献查阅,记录卡设计,课堂实践,评价活动,阐述时却显得零碎,杂乱,空洞。为什么呢?
1.表述有问题。追求文字精美,忽略内容。路径,策略模式,教学模式等概念词出现在文本中,却没有具体的活动支撑,让读者不知道到底这些词在本课题中所指何物。
2.阐述过于琐碎。把所做的事情逐一罗列,活动之间没有逻辑,没有关联,没有分类。比如同是为了寻找路径的研究活动,写成了两个活动:调查问卷,查阅文献。每一项活动一句话简单交代,没有原因,没有目的,没有大致过程描述,没有结果交代。同是评价活动却分两条介绍:记录卡展示,调查学生对记录卡的看法。缺少进一步总结,可以写成:探索了评价方式,通过展示活动、发表优秀作品、调查问卷(可以直接在记录卡上上增加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甚至家长评价)。
3.核心问题研究不深入。关注记录卡,忽略记录卡与教材内容的结合,记录卡填写,课堂上使用策略的研究。所有研究一定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所以,应该追求研究与教学的结合,让研究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
最后,课题组对于成果的概念理解不清。预期成果只关注影响的阐述,缺少数据,事例的支撑,也缺少具体预期成果的展示。如果能以表格形式把成果展示出来也比较清晰明了。
每一次研讨都会有新的收获,成长也应该在不经意间发生吧。
十点结束,友家集合,探望病人的过程中敲定下网络教研发展规划,形成课题研究讲座和书稿的思路。人多智慧众,你一言我一语事情就解决了。
下午两点,7位女生,11位男生准时集合。我家久置不用的七楼迎来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小客人。
寻找音乐,琢磨舞蹈动作,现学现教,每一个认真的眼神和动作都让人感动,青春就要无畏,勇往无前,就要快乐无限。
遇见谁都是一段妙不可言的缘,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