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听说各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和课程时,我是拒绝的。那时我坚定地认为,阅读就是要细嚼慢咽,我不需要一天读三本书,三天读一本书把书吃透才是正道。我喜欢那种沉浸在文字里慢条斯理的感觉,喜欢坐在阳光里摊开一本书一坐一下午哪怕只是闻着墨香也好。
学习快速阅读是在朋友的带领下,因为课程在另一个城市举行,她生拖活拽非要我陪她一起。我是抱着女保镖多过女学生的心态去的。没想到,现在我比她更是快读阅读的拥护者。
打那之后,因为阅读速度的提升,几个月里读了几十本书,刷新了我过去读书的记录,家里的书越买越多,甚至不得不添购了新的书柜。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现在家里的书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看过的,没看过的就是正在看的。我终于做到了书非借也可读。
有些书需要读过很多书才能读懂
快读阅读带来最直观的好处,就是读得快,读得多。《欢乐颂》里曲筱绡凭着机智在赵医生面前装上进装了很久,然而一次打牌,小小的麦克白夫人典故,让她漏了馅。这就是读书多的好处。虽然现在各种搜索引擎很好用,你可以随时随地搜索到想要的知识,但你能想象你读着一本书,同时抱着搜索引擎,读一段搜一段吗?许多大家之作,都喜欢引经据典,若没有很多本书的基础 ,你可能根本无法读懂。
比如最近我读王峰的《愿你道路漫长》,深刻感受到所谓渊博,所谓底蕴,是临时抱佛脚装不出来的。再比如读《故事》,若是没有一定的阅片量,根本是天书。
多读书就像拾柴火,你垒起高高的柴垛时会觉得这些不过都是些小枯枝,既不中看也不中用。唯有等到有一天你需要一场熊熊烈焰来照亮生活时,才发现每一根树枝都没有白捡。
连阅读量都没有,还谈什么分类阅读
当然有些书如果只是当做小柴火一把火烧光未免可惜,好书是需要细嚼慢咽的。这也是我以前坚持不愿意快读阅读的原因。但后来我发现,学会了快读阅读,并没有影响我细嚼慢咽。
因为以前读的书总量有限,无论是快速阅读还是细嚼慢咽的书都有限,想读的书太多可时间太少。可以快速阅读之后,我感兴趣的书都可以买来一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更多值得精读的书,于是便放慢速度,好好消化。
这就是一个分母和分子的故事。快读或者慢读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对不同的书有更适合的读法,我们需要的是分类阅读。我们读书的总量是分母,而快读或者慢读则是上面的小分子。有时候分母的总量已经决定了你的视野,分子也大不到哪儿去。
读书就像探索宝藏,唯有你去的地方足够多,做足够细致的勘探才能发现更多宝藏。快读阅读就是这条探索之路上的加速器,它带着你去认识更多的学者,感受更广袤的文字世界,无论是猎奇还是深交,你都会在路上收获。
你永远不知道,你读的书会在什么时候派上用场
快速阅读也让我有更多时间去读看起来不那么需要的书。现在我读书已经不完全从实用性选择,一些跟我目前生活没什么关系的书,或者只是听别人提了一嘴很好看的书,或者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对某个主题感兴趣,都可以找来几本书看看,反正也不要花太多时间。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即便是用来上网搜资料也会很快过去,还不如看书系统深入。
看了许多杂书的好处,往往是在时间过去很久后才慢慢体现出来,因为你真的无法预料,你读的每一本书会在什么时候派上用场。比如我几年前张德芬大火的时候赶潮流读了不少心理学的书,现在和一个心理学相关的大号约稿,经常要用上几年前学过的知识。拉我去上课的那位朋友,则终于有时间看看她一直感兴趣,但跟自己生活有点遥远的珠宝鉴赏方面的书。本来以为只是饱饱眼福而已,没想到一次谈一个客户,从车站接对方回公司的路上,对方一直沉默寡言打不开话题。终于朋友发现对方佩戴的翡翠价值不菲,属于那种低调中的奢华。于是把话题引向珠宝,瞬间跟土豪聊得嗨翻了天,建立了不错的关系,之后的合作也交谈很顺利,完全扭转了局面。
无论是为了兴趣,为了有机会多找到几本好书,或者为了能读一些目前看似“无用”之书,都需要快速阅读的助力。天下的书那么多,我们缺的不是书,是时间。读书这门功夫,真的唯快不破。多读书,才能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