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晚临睡前,她突然迟迟疑疑地对我说:“妈妈,我给琳琳写了一封信。”
琳琳是女儿最要好的朋友,这个名字在女儿口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她家住哪里、她的业余爱好、她爸妈是哪里人、做什么工作等等,全都有所耳闻,可以说,我和这位不曾谋面的小女孩神交久矣。
我好奇地问女儿:“天天见面的同学,为什么要写信?”
女儿展开信纸,我看到了如下文字:“琳琳:你好!你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呵,想想以前我们天天在一起玩耍,生活多么美好!可是现在我被冷落,你知道是什么滋味吗?你放心吧,我不会不跟你玩的。我只是想让你明白:冷落,只会让我不再对你热情。希望我们可以像以前一样快乐地玩!---你最好的朋友。”
信很短,但女儿对我说的话却很长,她的思想很复杂,表达出来却是非常清晰,并富有逻辑:
“琳琳现在每天都不和我玩了,她只喜欢和一个叫丽丽的女同学玩。最近她俩都在玩同一款手机游戏,每次下了课,她俩就聚在一起开心地讨论游戏的内容。而我不能玩手机游戏,我也不想玩,而且我害怕听她们说得多了,心里会生起羡慕……”
“我曾经想要威胁琳琳--如果她再和丽丽玩,我就不和她做好朋友了,让她因为失去了我这个朋友而后悔,可我又怕将来后悔的那个人是我而不是她。因为她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优点。而且我也不忍心这样威胁她,因为这样会使她很为难,也会伤害无辜的丽丽。我以前曾经被别人这样为难和威胁过,所以我不想让她们尝到同样的滋味。”
“其实我理解琳琳,她喜欢玩那款手机游戏,当然喜欢有人和她一起分享和讨论,她和丽丽有共同的话题。我提醒过琳琳不要冷落我,她也保证说会抽一些时间和我玩。可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希望她能真正对我多一点关心。但是现在她下了课都不理我;今天上体育课我就坐在她旁边,可是我和她打招呼了,她都没有回应一声……眼睁睁地看着要失去一个好朋友了,我真的好难过,可我没有办法。呵,也许有办法,这封信就是我的办法。”
女儿说了这么一大堆话,眼含泪光,数度哽咽,令我心痛不已。我说:“你看你想得这么周全,几乎面面俱到,你试着直接和琳琳沟通一下,或许还能回到以前一样呢。”
然而我内心真实的想法,却认为女儿在情感上太过于依赖琳琳了,我并不想要她写这样一封信去“挽救友谊”。
我说:“人的一生不止一个朋友,有些人今天是朋友,也许明天就不是了。你再大一点就会知道,人是会选择朋友的,包括你也会。可是不管怎么样,你首先要珍惜朋友,就算她不和你玩了,你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对待她,不抱怨她也不要伤害她……”
女儿立即追问:“这样就可以感动她吗?”
我顿时口吃起来:“并不是为了要感动她,而是做人要有度量,也要懂得去接受和适应变化……”
看到女儿这么小就被友情困扰,我真是深感担忧,怕这个多情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受到伤害。所以不得不认真地给她上课:
友谊,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感情之一。曾经有位伟人说:“得不到友情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人在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环境,一定会有不同的友情。
又由于“人无完人”且“人有千百种”,所以交朋友必须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欣赏并学习身边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对朋友不能太过挑剔。出于本能,我们都会向最优秀的人靠拢。可这也要顺应缘分,强求不得。最好是自己首先变得优秀,这样便自然而然具有了磁场,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成为朋友。
同时,感谢微信朋友圈奉献了大量关于友情的“鸡汤”,我迅速翻查出来让女儿认真阅读:
“人最怕,深交后的陌生,认真后的痛苦,信任后的欺骗,热情后的误解。遇到爱你的人,学会感恩;遇到你爱的人,学会付出。”
“给予比接受更快乐!一切快乐,都是从利他中产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只为自己而引起的。人若能明白这一点,并试着去慢慢改变,其实得到幸福更快,并且更长久。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女儿若有所思,似懂非懂地点头。而在这一场交流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对于友情,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的“多情”,指的是多愁善感,华发则是白发。多情的人总是善良敏感,而善良敏感的人总是容易受伤。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
不过为了少受伤害,我们还应当记住这样一段话:“不疼你的人,不要去找;不爱你的人,别去讨好;不想你的人,绝不打扰。疼爱你的,放在首位;帮助你的人,和TA深交;惦念你的人,把TA记牢!”
只因为,“多情总被无情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