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兴高采烈的来 沉溺于新国友好不停致电但未接起的问候 与女性走过婀娜多姿的背后 娓娓道来弥散开的发丝香气
可就因为一条该死的不洁被单 肿起片片皮疹 及其所附赠的发热畏冷头疼无力 只能待在这暖和的城市 不辩主题的凌乱旅馆 瑟缩成团
好在带了黑塞·Hermann Hesse
他的“13岁决心成为一个诗人 对功课失去兴趣”
他的后来“却又狂热地以阅读来教育自己”
他的“15岁弃学 意图自杀 未遂”
他的“寻道的经过 一波三折 吃尽了苦头 到最后才悟出了道…第一个天真烂漫的境界 第二个怀疑的境界 第三个悟道的境界 这需要H·H不断的追寻 不断的遭受挫折 走尽了崎岖的道路 最后才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他的“浪漫主义 自我主义 极端抽象 追寻以及有关精神上孤独的问题 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这些问题构成了一种持续的力量 用来发现他自己 因为 ‘人的灵魂是他的命运’”
啊哈 除了一直坚持写作不辍 这简直就是我嘛 而我早在15岁就决心弃笔不记 这显然是个艰难的坚持 在现在看来似乎也不是个多妙的决定 但下笔之人一定值得 而舍弃如我 至今还深刻的记得放弃的缘由 因为长越大 看的书越多 你越想写 越是发现 无论何种描写 何种思想或是论述 古今中外早已有人写过或是正在写 对于一个十来岁热爱文学 善于思考的少年来说 那是种渺小的舍弃 所以直到今天 我没法提笔成文 只能瞎记流水 因为语言它始终是种工具 需要专擅之人才能契合表达 而这需要坚持与锻炼 就好似久没飞伞 我能顺利起飞却忘了怎么降落 又好比吃饭 今天第五天没怎么进食 刚嚼面包都觉些许生疏
显然 当精神上升到每个高度的时候 我们常常孤独 但又并不孤独 因为你的每个思域每个刻度在这世上都会有伴 就如我看每本书 每个作者 巴西德国 瑞典 匈牙利 法国 伊朗 任你是谁 在哪 表达了什么 书中 我能见你 亦能见我
“虽然是个自由思想者,他对于宗教并不是不能容忍。宗教是以科学家之间的默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若干世纪以来,他们的科学几乎把世界上所存在而值得知道的每样事物,全都包罗无疑——除了一个单独的领域:人类的灵魂。”
我喜欢聊天 也乐于聊天 这就是为什么常常一个微信能让我回很多很久的缘由 因为通过聊天 我也看过了“很多本书”事实上经由聊天 同时也在把我传达 那么我没有很好的文字才气吸引或者布道 那便不重要 因为通过我们的相互交流认识 你得到了慰藉 找到方向 或者不再孤单 这就足够 “我”本身就是一本书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著书者亦为翻书人 在这样的认知下 你要觉着“哇 明明可以靠才华”更甚者“我”活着 存在于这个世间 就已成为你心中之光 有人艳羡 有人温暖 有人供养 有人封神 如此一来 写不写书还重要吗?相逢即是有缘 离散而尽 当你需要的时候我正好在 有那个能力并且给你安定予你抚慰 从中我亦能收获许多 于我而言 如此重于著书!
“无物在外,无物在内,因在外者,亦即在内。”台湾译者蔡进松先生的笔触无疑是绝妙的 这需要理清黑塞的思想还要有扎实的中文底蕴 这倒让我想起了从前一直想去台湾及香港 拖个大箱子 啥也不带 全买满书 可惜港澳台通行证都过期了很多年也未能成行 如今这位先生印了个“蔡进松 于台北”成功又勾起此念 只是至今不知 除了黄书 政治立场之外的 究竟哪些书籍会在海关拦截之外
“无物在外,无物在内。你知道这句话在宗教上的意义:上帝是无所不在的。它在精神里,也在自然里。万物都是神圣的,因为上帝就是万物去。从前这叫做泛神论。其次是哲学上的意义:我们在思考时,习惯于把内与外分开来,但这是不必要的。我们的精神能够撤退到我们为它设立的藩篱后面,进到外界去。在构成我们的世界的那一双相对物以外,有一种新的和不同的知识兴起来了……但是,亲爱的朋友,我必须向你承认——既然我的思想已经改变,对于我就不再有任何不含多种意义的字句了:每一个字都有好几十个、好几百个意义。在这儿,你所恐惧的就开始了——那就是魔法”
看 我喜欢这个论述 与我平常表达是不是完全相同 虽然描述不一 字句不同 但核心是一样的 然而很多时候有关于心灵思想的一些奇异 却没人能创个字句统一表达 我们有时说“宗教”、“信仰”、“主义”、“灵魂”、“魔法”、“上帝”、“佛陀”、“真主”或是“道”但其实若你能真懂其中一样 那么自会明白这些所有 都相通 皆一样 倘若读书百万部 若能从每本书里 都能看到你自己 那么 还有哪本 是不能释卷的呢?
“他扫视了房间,从墙架上拿了一个土制的小塑像,交给弗列德利克,同时说到:把这个带回去,当做我临别的礼物吧。我现在放到你手里的这件东西,一旦不再在你的外边,而进到你里边的时候,就再到我这里来吧,但要是他永远留在你的外边,就跟现在一样的话,那么这一次你我的分离也将永远继续下去!”
还记得昨天甘导的担心吗?让我别去高楼否则会被人切成很多块 怕失去我 又或者浩天找到了懂他的人 然后说过类似救赎的不删 未免打扰还是算了 再不然我的珍宝Norbu?这些人这些事 无一不在鲜活的表明上面截选的那段论述
我昨天怎么回甘导来着?“哈哈 放心吧 我在哪 活着或者死了 每当乃们想起我 我都与你们同在[机智]”又或者之前tubu好暗的时候跟我说了啥?“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那个东西就是你,傻子!海歌”又或者被告知Norbu有了喜欢的人 撕裂过后的平和就是 我爱你 if its true love 那么你在不在我身边 爱不爱我 我都有拥有爱 拥有你 这就是弗烈德利克从尔文手里拿到的雕像
他那么的怕它恶心厌恶鄙夷这个“怪异 陌生 恶毒 愚蠢 野蛮 茫然 狡诈”的雕像 却在仆人打碎了再也见不到之后不可抑制的会想念“它”
“弗烈德利克英勇地抗拒在他思想中的这种压迫性的倾向——好几天当中并不是没有成就。它清晰的觉察到危险:他不想发疯!不,死了倒要好些。理性是必要的,生命则不然。他偶然地想到,也许“这”就是魔法;借着那个塑像的帮助,尔文用某种方法蛊惑了他,使他成为一个牺牲品,成为替理性与科学去抵御那些可怕力量的卫士。但要是事情果真如此,要是他甚至于能够认为这是可能的,那么就“有”魔法这种东西存在,那么就“有”妖术了。不,还是死掉的好!”
这让我想到大概是上周“最是承诺负人心”问我的问题“这世上究竟有没有鬼”我的回答如下:
首先 鬼不一定是我们想象的具象 有可能是磁场灵魂 鬼 脑电波 等等等等 所以我们能容纳接受脑电波磁场之类的“科学”的词的时候 为什么就不能相信“鬼”或者“灵魂”的存在?要知道“迷信”并不指的是宗教 或者别的 而是一种态度 如果一个人过分崇尚科学而盲目否定其它 那何尝不是对科学的迷信?我没见过鬼 但我看到过自己 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灵魂出窍 然后“我”看到了躺在床上睡觉的我 所以我相信 “鬼”是存在的 就像相信我自己一样 但如果跟你谈话的对象没有经历过同样类似玄妙的事情 那么你把这个说给人听 只会被当作个故事罢了 所以说到底 我无法向你证明 但我自己是有答案的 而你的答案 只能来源于你自己
可见重中之重在于对一切事物保持怀疑 而不是拍死在有无上 我们需要怀疑 怀疑会带来思考和探索 而所有问题的答案终究只能来自于我们自己 宗教是一种信仰 科学是一种信仰 爱是一种信仰 这些有区别吗 如若探究 相信我 你能找到相通点 事物本不存藩篱 高墙竖起于人们心里 所以世上有了宗教有别 有了善良或恐怖主义者 有了不平权 有了种族歧视等等这般 可悲的是 这才是“迷信”正如对友人的解释 迷信不当专指于宗教 神秘等等 而是一种态度 过度盲目崇拜科学 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迷信!比如科学研究表明XXXXXXX 过段时间 又有人揭露这是错误的荒谬之言 或者有些干脆就是彻头彻尾不存在的谎言 有些是借以科学之名 有些是实实在在的研究结论推翻 譬如“猪油”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抛开“科学思想”“神秘主义”和“宗教”来说 弗烈德利克和尔文的态度 到底谁更“迷信”可见一斑 而这 大概就是译者“从一开头,他就运用一种特殊的技巧:他以两个渐渐相互接近以寻求和谐的相异人物,来描绘极端的事物。”
黑塞作品其实小学就有看过许多 但我这记性显然是没法记住的 倒是尼采接触的更早 明摆着语录我都忘了 很可能当我合上一本书的下一个瞬间 便忘其内容 就如我走过不多地方 每一个都充满好奇欣喜陌生却又都不觉陌生 读书行路 走走忘忘 但总会有些东西留下到你的里面 它们将慢慢沉淀发酵 融为你的一部分
老板找了袋涂抹肿处的药
床换了 我困了 也可以走了
nice to meet you again Hermann Hesse!
2018/12/07 菲律宾·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