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塔勒布《黑天鹅》之后的续作。在本书的定义中,脆弱的反义词不是强韧,而是“反脆弱”,即在冲击中受益壮大。
脆弱性是指遇到负面“黑天鹅”事件时就会被重创的属性,反脆弱性则相反,可能会因此变得更强。
一般来说,协调统一的,步调一致的,专注的组织是脆弱的,这类组织在既定的环境里所向披靡,遇到“从未遇到过的危机”时则极容易一溃千里。相反,看似混乱、低效但却能经历数次危机仍然生存的组织,是反脆弱的,这些危机的发生未对这些组织造成致命伤害,而这些不致命的伤害反而使得这些组织变得更为强大。由此,不得不讲到一个观念,就是整理和个体的利益有时是矛盾的,整体的反脆弱性很可能依赖于个体的脆弱性。
提高反脆弱性的目的是抵抗“黑天鹅”带来的损失,而提高反脆弱性的方法恰恰就是不断地承受可承受的损失,进而获得能够承受原本可能可以杀死你的灾难。作者提及的尼采的语录"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使我强大”就是对反脆弱性的表述。
面对黑天鹅,通常理解有两种反应:或崩溃(脆弱),或坚挺(不脆弱)。而塔勒布给出了第三种——反脆弱。即愈挫愈强,换言之,能在冲击中受益。事物本只有两个维度,就像长与短、明与暗、长与短,而脆弱与不脆弱本是非常好理解的概念,为什么唯独会凭空多出第三个维度——反脆弱?
我认为这种例外的原因在于:生命体的灵性介入。石头面对冲击只存在两种状态,完整或破碎。而生命体不一样,在冲击面前除了完整与破碎之外,生命体还有第三种选择:生长。
这是“反脆弱”出现的本质原因。这也与作者“任何有生命的物体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反脆弱性”的猜想相一致。由生命体推而广之,人类活动也具有反脆弱性。“严格来说,他们未必是生物组织,但他们与生命体却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也就是说,他们能够繁衍和复制。”
某种程度上,“反脆弱”之所以存在,得益于于生命体应对外界冲击所独具的“应激反应”。再上升一个高度,生命之所以为生命,我们之所以拥有被称为灵性和智慧的东西,不是源于我们自身,而是源自一次次的外界冲击。生命在混沌中的震荡中成长,每一次震荡都是随机无常的。
自然的人类活动具有生命体反脆弱的特征,可以在冲击中不断学习,在错误中进步。而非自然的人类活动则反之,具有脆弱性。每一次飞机的失事都降低了下一次事故发生的概率,而每一家银行的崩溃却提高了下一家银行崩溃的概率。怎样解释这个有趣的现象呢?飞机失事就像折损了一根独立的火柴,彼此并不关联,反而能够因为一根火柴的折损使得整个火柴的生产方式得到改进。而银行系统则是由一盒火柴搭起房子,太过依赖于彼此的稳定。而具备反脆弱性的精髓就在于,不能惧怕不稳定。
既然“黑天鹅”事件是无可避免的,那该如何在这个客观条件下生存?
方法一是,躲。“黑天鹅”事件有大小之分,我们可以通过躲开那些容易发生“黑天鹅”事件的领域来保护我们自己,例如不从事警察、消防员等高危职业,或者,不买股票。但需要注意的是,躲避,会导致脆弱性,每躲过一次黑天鹅,风险都会积累,直到有一天躲不开,碰上了能毁灭你的黑天鹅。
方法二是,加强反脆弱性。
1、通过少量的损失提高自己的反脆弱性,例如买保险,灾难可能使得你获得更多。
2、通过策略来提高,简单来说,是否做一件事情,你要考虑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万一失败是否致命,二是万一成功收益是否不成比例的多,如果同时符合这两点,这类事情就是多多益善,二者缺其一的事,则尽量少做,按照这样的做事策略,反脆弱性就会提高。
3、通过冗余,即备份,即使一个备份被“黑天鹅”毁灭,你仍有同样的备份安然无恙,从而顺利抵受“黑天鹅”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