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的选择》里陈忻博士说:美国的孩子行为上并不是无拘无束的,相反要求还是非常多的。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了高年级才会实现自我管理时间和有效学习。
当现在很多的科学育儿知识理念过多的出现后,做妈妈的反而更焦虑了,更难带了,因为生怕自己做了哪里做不好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我就是这样的妈妈,我偶尔也会焦虑,比如逗逗最近老是推人,我虽然理解这是一个阶段,但是他推别人的时候,对方孩子孩子的家长肯定也会心疼。
今天我们在游乐场玩,逗逗在爬梯子,旁边的哥哥也爬,他们都爬上了台子,逗逗就不乐意了,还推了两下,我当时真的快急哭了,我就严重的说了他,声音也变大了:“逗逗你怎么回事,怎么能推别人,这是大家的。”我当时也不想对他吼。
后来我带着他去做小马,可以骑在上面,当有小宝宝过去也要骑的时候,逗逗又不乐意了,准备上去推人家,这次我拦住了,我跟他说压根不听,还在地上打滚,过一会我就带他到其他地方了,关键是到了之后,那位之前被推的哥哥也来了,他们同时在玩走那种一段一段的木板小桥,又推了哥哥,哥哥被他爷爷带走了。
我当时气的想直接离开了,不想理他了,我想那这样对他的伤害一定更大,因为没有他熟悉的人在岂不是很害怕。我压制着自己的火,旁边也有人安慰我,说这是个过程。
可是作为老是推人的宝宝的妈妈我来说,已经不敢带孩子去接触其他孩子了,但是又怕以后孩子不会与人接触。
在《养育的选择》这本书也提到了,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规则不会压抑天性。那到底怎么遵循呢?陈教授书里写到,第一,我们建立的规则是否遵循孩子发展的规律;第二,我们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是否尊重孩子的身心特点。如果做到这两点就不会压制孩子的天性,而父母也不需要为此感到内疚。
我以为之前几次我跟他说说就好,我以为的遵循就是理解他的行为,但是不做出更有效的措施可能也会让他的行为更恶劣了,今天变本加厉了,推了别人好几次,我才了解到一些真相,了解在孩子的成长中会推别人的原因和解决的建议1.一种发泄的手段2.类似于学习走路,现在练习挥手臂了3.自己注意言行,也要注意和宝宝玩耍的宝宝的言行,等原因,解决的建议一定不能大声呵责,要不然宝宝会更刺激,无法解决问题,如果真的推了打了,先抱住自己宝宝,这就是在做良好的示范,再跟别人说对不起并且告诉别人我们宝宝现在在这个阶段,再告诉宝宝这样做别的宝宝会不舒服不开心的。而我也不能大声了,要不然我没有做好示范,就在告诉他出现意见不统一也可以这样。
宝宝现在已经睡了,我在学阅读、在码字,期待明天可以更好的帮助他的成长,其实想想这些体验太美好来了,让我成长很多。
值得高兴的事,今天我们偶遇到一位和我们同年同日生的女宝宝,她是凌晨生的,我们是夜里,很腼腆很乖巧的宝宝,我们在和这位宝宝分别的时候逗逗还会友好的去路边的花丛里摘一片花瓣送给她。
今天是感冒刚好的第二天,皮的不像个样子了,到处跑都来不及追上他的脚步,还不小心摔了,当我发现他有可能摔倒打算去接的时候他已经摔倒了,脑袋上有浅浅的印子,这下老实了,我赶紧抱回家。
晚上逗逗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兴奋,把家里的行李箱全部拖出来,在那儿玩,还边跳边推行李箱,没有任何的音乐都跳的很起劲,客厅跳完还要去书房跳,看着逗逗开心的样子,我好开心。谢谢你。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话,我们带孩子要温柔的坚持,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是爱孩子,其实自己尝试过几次,实在觉得太残酷,慢慢自己的理解了,并非字面的意思。吃完晚饭,奶奶带逗逗下楼玩去了,我一直在书房,当我听到他们回来的动静时候,是因为我听到了动画片的声音,我跑过去和逗逗玩起来,他并不理我,我说:“妈妈陪你看书好吗,你看你的眼睛看久了会不舒服。“当我拿着无聊的绘本,我之所以觉得无聊,是那瞬间我明显感觉到了差距,绘本上的人物动都不动,还要让妈妈来说,而动画片颜色鲜艳还是运动的,可是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让他停下来,而我也的确把平板电脑,放到了被子下面,可是逗逗哭闹着又拿了出来,当时如果坚持对于他来说一定就是温柔的暴力行为,我就静静的看着绘本,我得想法就是用我的行为去影响他。没过多久,逗逗就拿走我手里的绘本,看了看,我说:“你要看我的书,就不能看电视了哦。”我顺手就把电视关了,他有点反对,但是不强烈,他把绘本拿手里,但是不看,还用书把自己挡起来跟我玩起了躲猫猫,这就成功的转移了他的注意力,电视不看了,我就抱起他去了我的房间,给他简单的说了几个绘本里的小虫子的名称,瓢虫、小壁虎还有猫,说完已经有点晚了他也没兴趣继续看了,就准备给他洗澡睡觉了。
养育孩子,不是控制孩子,他们应该要被我们父母尊重,理解,该有的规则也是建立在尊重他的基础上,所以很多事情,处理方法不一样,也会影响亲子关系,其实育儿不复杂,愿意花心思就已经解决了一半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