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中有一个划分职业的象限,将职业一共划分为四个象限。而四个象限的阶层意味着不同的职业高度和财富等级。
第一个象限是E象限,也叫打工象限。
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不是自己当老板,而大多数人都停留在打工象限之上。这里的打工意味着不论你是政府高官,还是单位职工,亦或者是企业高管,都是在打工。既然是打工,得到的所有收入都是劳动所得,并且受到单位和行业的限制较多。90年代大学生的最好去处是国企,铁饭碗和分配制度让很多家境清贫的学子享受到了社会主义的温暖。新世纪初的十年里如果你恰好在一家房地产单位上班,这十几年的房地产红利中一定也能让你赚得不菲的财富。而随着近几年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IT男成为了高收入的象征。
当然这些都是就业环境和互联网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而相对于就业环境不太好的地区,毕业生普遍热衷于公务机关和银行等看上去较稳定的单位。
从选职业的角度讲,我并不太推崇这类“较稳定”的单位。取决于三个因素:
收入。看似稳定的工作往往收入水平都是处于社会的平均值。那些高收入的行业无一不是需要顶着压力和责任去“玩命”换钱的。而一个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也意味着从新人到老人蜕变过程中的收入预期。如果说曾经的公务员和银行职员算是高收入人群,那么在接下来的政府收入结构改革中,这些职业的收入将越来越倾向于透明化和合法化。隐形收入的减少意味着曾经靠当官挣钱的时代将成为历史。而更多不需要被群众监督,需要高技术含量,高能力素质的工作将获得更加合理的收入。
行业和职业前景。如果在前十年投入到房地产行业或煤炭行业,那波城镇化的行业红利确实可能让人走向事业顶点。而当现在台风退去,产业结构改革,谁是飞上去的谁是吹上去的就显而易见了。
行业的前景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指引着发展中国家做相应调整。选择一个朝阳行业意味着在起步就比别人领先一步,而职业前景更多取决于工作能够带来的个人价值提升。行业总是在新人换旧人,不被淘汰的唯一方法是找到一个更多进步和学习的平台让自己不被淘汰。
所学专业和兴趣。为什么最后才说到专业和兴趣,是因为大多数人刚步入工作真的不能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是什么。一个人的工作年限大概是40年。在40年的时间里一份工作达到熟练的时间大概是10年左右,能否喜欢和胜任一份工作都取决于在这项工作上的积累。而相对于职业周期来讲,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和个人的兴趣对于工作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对于E象限的打工者而言,收入大于行业。因为相对稳定的行业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时工作对应收入就成为了选择的重点。
第二个象限是S象限,也被称为自由职业者。
比如作家,律师,会计,服务提供者等。S象限的人收入的上限由自己决定,所以相较于E象限人群,S象限人群的收入会更加高一些,因为这类人群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所谓多劳多得指的就是这类人群。S象限的人相对于E象限的人缺少了稳定性,所以往往S象限的人往往压力会比较大。巨大的压力下能停留在S象限的人往往具有独有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其产生的价值往往也会比E象限的人要高,所以S象限的人不论是收入水平和被淘汰率都会比E象限的人更加稳固。
第三个象限是B象限,B象限意味着老板。
上升到这一象限意味着从被剥削者到剥削者的转变。B象限的人和E,S象限最大的差别是开始有了被动收入,从一个单一个体的劳动者变成多个人的劳动集体。而作为集体的缔造者,老板的收入开始有了跨幅度的提升,他们有利用别人的工作时间为自己创造财富的条件。
最后一个象限是I象限,I象限的人代表投资人。
他们依靠运作资金和股权等金融手段实现对某个公司甚至某个行业的控制和影响。能够做到这类工作的人群往往具有很强的财富基础和卓识远见。所以I象限的人大多数是掌握社会巨大财富的一群人。
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是从E象限到I象限的进化,而能具体能走到哪一步取决于个人的发展。
从这一角度讲,E象限实现到B象限的转变更注重原始资金的积累。而S象限到B象限的转变更多取决于行业的发展以及能力的可复制性。当职业发展走到B象限时,就已经领先于大部分人了。
古语有句“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在如今男女分工已经不太明确的社会环境下。不论是对于谁而言,选择行业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不知道适合自己的职业是什么,那么不妨选择一个好的行业再开始慢慢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