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问题:经常看推理小说有什么好处?答案五花八门,有一个答案我很喜欢:经常看推理小说,你的思维就会更加条理化;现实生活中,也会更加多元化的分析;所谓,事出必有因,存在即合理……
姑且不论是否会让思维条理化,单说推理小说的趣味性就让人欲罢不能,随着作者的一步步设定,跟着情节进入现场,一幕幕画面打开的同时,犹如进入一个硕大的迷宫,不知道最终的出口会在哪里,吸引你一口气读完,《罪之声》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打开就停不下来。
生活就是一个调味瓶,酸甜苦辣都要有,有人喜欢看言情,有人喜欢读诗歌,有人喜欢研究科普,有人喜欢绘本,在我看来,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文学作品,构成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生活的味道多了起来。
推理小说犹如一味特殊的调料,当你觉得生活乏味时,当你觉得一地鸡毛时,看一本推理小说,暂时摆脱眼前的烦恼,当从小说中游览出来后,你会庆幸,自己的生活如此幸福,这恐怕是很多读者的真实感受吧。
《罪之声》的作者盐田武士,是日本当代社会派推理作家,这部作品是他历时十五年创作的作品。故事来源于作者盐田武士小时候亲历的日本“银万事件”,因为这个投毒案,盐田武士被父母告诫不能吃零食,在当时年幼的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事件起源于1984年,日本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谜案,罪犯不仅绑架人质、还纵火、在糖果中投毒,并扬言会让投毒食品遍布全国超市,警方布下天罗地网依然没有找到罪犯,仿佛一夜之间,罪犯人间蒸发一般,不见踪迹,导致这宗案件成了一桩历时三十余年的悬案。
《罪之声》围绕一卷孩子的录音带展开,在当年的“银万事件”中,犯罪分子和警方联系的磁带中作出指示的是三个孩子的声音。
作品主要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曾根俊也,当年录音中是个孩子,现在已经结婚生子,有了可爱的女儿;一条是记者阿久津,在《大日新闻》的文化部,后被鸟居借调到社会部。
两位主人公依据各自的需求展开了调查,意欲解开这段尘封30余年的往事,可是,在案件的调查过程中,曾根俊也从激情澎湃的投入,到犹豫不决,到退缩,案件愈加明朗时,俊也的内心越复杂,案件调查下去,会不会对自己的家庭和女儿成长造成影响;会不会影响自己蓬勃发展的事业;会不会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会改变……俊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另一条线的记者阿久津恰好和俊也相反,刚开始他是受到上司鸟居的强迫,不得已才加入调查,在案件逐渐明朗之时,阿久津穷追不舍,不放弃任何一个蛛丝马迹,终于查到了真凶,而在此过程中,阿久津也找回了真正的自己,那个对工作充满激情的自己,喜欢挑战的自己。
《罪之声》中最可悲的人物,我以为是俊也的母亲真由美和曾根达雄,他们因为各自父亲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对警察生出怨恨,当报复机会摆在眼前时,两人都被冲昏了头脑,做出了不可原谅的事情,也给自己的亲人带来了伤害,这种伤害可能会伴随亲人的一生,甚至给亲人的心理造成一辈子的阴影,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会悔恨一辈子,而无法弥补。
《罪之声》中最可怜的人物,我以为是生岛秀树,为了给家人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原本作为警察的秀树因受贿被单位开除,重新找到工作后,想在曾经的熟人面前有面子,想让女儿出国上学,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钱,他开始借高利贷,于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中国有句古话,“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假如,俊也的母亲和曾根达雄都能够放下仇恨,不再以怨报怨,可能,曾根达雄不会一辈子生活在国外,有家不能回,有亲人不能看望;可能,俊也的母亲不会一辈子活在悔恨中,生怕俊也知道秘密;可能,生岛秀树的人生不会这么悲惨,不仅自己丢失了性命,还连带女儿惨死、妻子受辱生不如死、儿子一辈子活在阴影中,到处躲藏,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惜没有如果,人的一生不可能重头来过。
我想,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生存和生活的权利,遇到事情时,不要冲动,多冷静一下,事情可能也会有不一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