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Nancy推荐这本书给我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我想着家里还有很多本关于男人、夫妻相处的书还没有拆封,怕买了这本书,也只是放着。
突然某天某个时刻,我神差鬼使地下单买了回来。于是看上瘾了。我以前看书是不喜欢折或者涂涂画画的,但是这本书,我看到有触动的地方就折起来,然后再用笔画下重点。猛然发现,基本上都折了或者做了记号。
下面摘要一些有感触的句子和当时的思考,以此记录一下:
“我们通常会把自己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满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个爱我们,让我们觉得特殊的人身上,觉得有了他(她),这些需求都会得到满足了。其实这种投射,是把我们理想父母的原型投射在对方身上”
开篇就感受到原生家庭对自我认识、亲密关系的影响了。看来我是把渴望父母的陪伴、肯定与关爱,都捆绑在我队友身上了。并且要队友多赚钱,以此来填补小时候妈妈一直唠叨爸爸“不赚钱, 并且我们家一直缺钱,很穷”的魔咒。我一开始还不承认的,我之前还高举旗帜,说爱情高于金钱。
其实,我心底里就是渴望金钱,觉得有了金钱才有安全感。
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如果我不能接受别儿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我总是希望得到队友的认可,并且认为他应该早点睡,不要买股票,不要喝汽水,我觉得我是为了他的好啊,少了精神上的压力,少了对身体的伤害。
其实,我是希望我老了之后,能有个人陪着我,我走不动了,还有人给我做饭。好让自己不那么孤单。可是,他的身体是他的,他才能决定对自己的身体做什么。
“在你对亲密关系有不满意时,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的是什么?我们希望伴侣做或者说一些事,但不会意识到我们希望他们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某些情绪上的需求。我们并不是真的要伴侣记得我们的生日,我们要的是他们证明我们的价值。我们希望确认我们值得被爱。”
此时此刻,我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的是什么?这句话,真的是很实用。最近很多场景中都应用,发现,大多数还是归根到自己的需求上。想起来刚谈恋爱的时候,因为队友没有给我买生日蛋糕,我就很生气。我一开始理解为我很需要吃蛋糕这个仪式感,他觉得我莫名其妙。
其实,是我想要确认我值得被爱。
这书给我的感悟实在太多,让我看到了我以前我爸妈、我与队友的相处模式所揭示的一些真相,还想到朋友之前提到的一些例子。
后面的部分也会慢慢逐一整理,顺便理清自己的思路,希望能让自己变得平和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