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南京,“御史廊”这个地名一般是不被多数人所知晓的。即使要在百度地图中查找,也会被抱歉地告知,未找到相关的地点。
然而,御史廊作为一个地名确实存在着,只不过它所在的区域非常特殊,绝非平常百姓所能涉足。
明朝初期,南京城内有三片官员住宅区:两处在城南,为长安街的尚书巷和正阳门(现在的光华门)之东的柳树湾,分别安排吏、户、兵及礼、工官员居住。另一处在城北的太平门内,安置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通称为“三法司”)的官员住宅。
都察院御史的住宅位于太平门内的三法司官宅区御赐廊街。明朝人王樵在《方麓集》卷十一“南都官舍”条中写道:“南都官舍在北者,为三法司。相传国初为刑部尚书开济建宅,崇广有制,名曰样房。都御史宅在其后,据山冈,地势颇高,亦曰为御史中丞刘基建,制亦弘厂。其街曰都堂街。今都堂街之名,人不复知,但在太平门。官舍例称御史廊耳。……御史廊,本名御赐廊,编有字号册,藏内府,三法司官俱有之。”
御史廊应该叫“御赐廊”,是“御赐廊大直街”的简称。
御史廊可不是仅居住着一位御史的官员。明代《南京都察院志》和《留台杂记》详细记录了嘉靖年间,太平门一带有26座御史住宅,而在御赐廊大直街上就有12家。
御赐廊大直街的东侧住屋称为“东廊”,西侧为“西廊”,共有110户住宅。
奇怪的是,“御史廊”这个地名,在清末《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中却被标为“议事廊”。而在民国时期的南京地图中,“议事廊”这三个字却又从未出现过。
难道清朝时,“御史廊”曾被改为“议事廊”了?
如果真的改名,那为什么要改?
满人执政后,南京的建筑和老地名基本上都被原样保留,即使是在清末,“御史廊”完全没有必要被改名。从老地图上看,太平门一带还是比较荒凉的地方,想要“议事”,也不会选择在这里。
一个可能是,“御史廊”的“御”字上有忌讳,毕竟此处不是清政府的都城。不过这个可能性也不太大,“御史”只不过是一个官名罢了。
我还从《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的绘制过程中,另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陆师学堂在“新测”金陵省城全图时,因为方言的原因,外省的某位学生将“御史廊”听成了“议事廊”。
老南京话中,“玉(yǜ)”读作“益(yì)”。这位陆师学堂的学生在实地测绘时,会不会将“御”听成了“议”,进而想当然地将“御史廊”记成了“议事廊”?
这个猜想听起来也有些不太靠谱,还是希望将来能找到有价值的线索。
文中史料参考乔迅翔专著:《明代南京御史住宅与“重堂式”形制》
2014-03-27 21:33:4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