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周太子想谋反,便秘密连续犬戎部落,让他们攻打周王室,造成内乱后,他好趁机篡位,周王室遭到攻击,也第一时间向诸侯国求援。
秦国晋国距离比较近,各自带兵过来,犬戎一看直接就溜走了,而齐桓公稍后也带人赶了过来,而且还让人去质问犬戎那头,为何要制造混乱,是不是皮痒了?
犬戎那头的回复是,明明是你们那头让我们来的啊,怪我了?
这下周王室奇怪了,怎么回事?一查才知道太子搞的鬼,就把太子赶了出去,太子又逃到了齐国。
而这年冬天,管仲病倒了,齐桓公去看望病床上的管仲,并且顺便问了谁能接替管仲,管仲回答是,宁戚等人已经死了,公孙朋倒可以,但是只怕时间不长,鲍叔牙这人也凑合,但是他嫉恶如仇,估计人际关系不太好,另外,如果齐国想长治久安,一定要赶走三个人,易牙,竖貂,开方。
齐桓公就纳闷了,易牙为了让我吃到好吃的,不惜把自己儿子都杀了,竖貂为了讨好我,都自宫了,开方更是为服侍我,都没有回去吊孝,难道还不够忠心吗?
管仲就说了,一个连自己儿子都能下手,连自己身体都不爱惜,连父母死了都不去吊孝的人,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齐桓公听了默默不语。
很快,管仲去世,公孙朋不到一个月也去世,鲍叔牙就当了丞相,立马驱逐了易牙,竖貂和开方,沿用管仲时候的方阵,因此继续保持老大的地位。
而晋国这头收成不好,粮食短缺,需要外面的粮食支援,而离他们最近的国家就是秦国,但是晋国之前违约,又不好意思去借,于是颌芮等人就说了,如果秦国不给粮食,那么说明他们不和我们愉快玩耍,土地自然不给他,于是晋国向秦国提出了求援。
而秦国收到求援后,国内也是议论纷纷,要不要给粮食成了争论的焦点。
秦国最后以人道主义为理由高票胜出,决定给晋国提供粮食援助。
于是秦国的粮食就从水路上经过渭水,在进入黄河,然后进入汾河送到了晋国,晋国的粮食危机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而这次的运粮食行动双方都派出了不少人员参与,不亚于一场战争的投入量,因此秦穆公把这个举动称呼为“泛舟之役”。
结果第二年,秦国遇到了灾荒,也需要粮食,就派人向晋国求援,而晋国这头也开始讨论了,一方认为应该给秦国粮食,因为秦国去年援助了晋国,相互帮助这是应该的,起码一报还一报。而另一方认为不应该给秦国粮食,理由如下:
第一,如果因为秦国帮助晋国,给粮食算是晋国欠了秦国一个人情的话,那么秦国帮助晋惠公登记就是更大的人情,我们现在欠着秦国无座城池没有给,已经欠人情了,不如再欠一个人情。
第二,给粮食是小人情,秦国得到粮食后,必然让晋国还大人情,进一步给秦国城池,这样下去,晋国损失更大。
第三,趁着秦国闹饥荒,咱们不如联合其他国家一并灭了秦国,好解除后顾之忧。
于是晋献公就被洗脑,同意不给粮食,并打算联合梁国一起攻打秦国。
秦国这头得到消息后是勃然大怒,你小子行啊,既然你忘恩负义,以德报怨,以别怪我不客气了!
于是带着百里奚,公孙枝,西乞术这些老司机们带兵就去攻打晋国。
晋国这头得到消息后,不知道怎么办,有个叫庆郑的大臣说了,这几年,影响秦国和晋国感情的,就是那无座城池,不如把城池给了秦国,一切都好说。
而另一方主战派却认为,现在必须兵戎相见,还没打仗,就割地求和,算什么道理?
晋惠公一听,有道理,还要让人杀了庆郑,但被其他人阻拦,觉得还没打仗,就先杀自己人不吉利,于是晋惠公这才作罢,但自己要亲自上战场,要和秦国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