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在影响我们的思考与行为 | 《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4/8)

    这本书的英文名为 《louder than words》,翻译过来可以理解为:什么才胜于言?我们怎么知道思想语言中的单词各有什么意义?这些单词是用什么语言定义的?怎么通过在思想语言中激活一个句子来创造意义,我们又是怎么理解思想语言的呢?我们如何理解语言?我们又如何创造意义?我们的所看所想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如果说我们一直在创建意义,那么什么才是意义之源?这些认知语言学领域的核心问题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想要回答的问题。

      思想语言是从哪里来的?如果这属于后天习得的某种东西,那我们就不可能通过我们的母语来学习它,因为这会导致我们陷入另一个相悖的循环:如果我们需要用思想语言来理解英语,那我们怎么可能又以英语为基础学习思想语言?但是,假如思想语言不能通过某种语言习得,这就意味着,如果真有思想语言这种东西,它应该在我们开始学习语言之前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了。换句话说,为了学会单词“北极熊”,我们必须已经掌握了思想语言中用于表示“北极熊”的字符。这同时意味着,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人们,也都要先具有同样的基础概念:“一头北极熊(思想语言字符)就是一头北极熊(英语单词)就是一头北极熊(其他语言字符)”。

1.关于具身模拟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具身模拟假说:

      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就是通过在我们的脑海中进行模拟,感受这些语言所描述的事物若换成我们自己亲身去体验会是怎样的。按照具身模拟假说,意义不只是抽象的心理符号,还是一种创作过程,人们通过这一过程在自己的脑海中透过心智之眼构建虚拟体验,这就是具身模拟。

2.想象与感知(脑与身体)

      为什么想象与感知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有以下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视觉想象与视觉感知(也就是亲眼所见)可能是由大脑的同一部位负责的,因而就可能产生干扰,因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我们不能同时用大脑的同一个部位做两件不同的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一我们用来实现“看”这个功能的视觉系统,实际上我们也用它来想象在脑海中用心智之眼去“看”。

      第二种可能是:我们的视觉想象和视觉感知这两种能力,是由两个紧密联系但完全不同的系统实现的。于是,当它们聚焦于同一个问题时,能力就会得到加强;而如果两者没有同步,表现就会打折扣。

3.隐喻的积极作用

      我们对抽象词语的意义的理解,基于我们对更具体的事物所构建的具身模拟,这个具体事物正是我们用隐喻手法描述抽象词语时所借用的那种事物。

4.几个惯用的隐喻

      用空间隐喻时间,用洁净度隐喻道德,用温度隐喻情感。

      人类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几乎可以用语言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任何信息,这一点让人类语言跟宇宙已知的其他自然界中存在的交流方式区别开来。

      我们会用各自独特的心智来构建意义。我们的经历、期待和兴趣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对听到的语言,用自己的“个性调色盘”来给这些词语的意义“上色”。

      让我们想要理解一门语言,用这门语言去思考,去表达,去生活,多了这样的经历,理解这门语言的意义也就不难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