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期间,几个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小伙伴,有机会聚在了一起,最大的感慨,是这几十年来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谈得最多的还是发生在我们小时候,我们村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其中谈到了我们村的老更夫――李文益。
李文益矮矮的个子,圆圆的脸庞,眉毛特别长,背有点驼,人既老实又善良。他除了白天参加集体的劳动,晚上还有一份工作那就是我们村的更夫。所谓更夫其实就是在那个钟表没有普及的时代,用来告诉人们大概的时间的,而更多的意义却是保护全村人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的。
打更很有讲究,不能随便乱敲的,每到一个时辰就敲一声,敲好后嘴里喊着:腊月黄天,火烛小心。一更,二更,三更,四更,到了五更,天就亮了,更夫李文益也就完成了他一夜的使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默默地每天走在村里的每一条巷道上,全村多少户人家,大门朝哪边开,哪一家的男人经常去哪个女人家,乃至全村有多少个茅缸,他都记得真真的,他打更不但只在村中的巷道里巡逻,村中的大小码头靠了多少船只,谁家的船是多大的,他都记得一清二楚。有一天,夜里下着大雨,风特别的大,不知是谁家的船不小心,桩子没带好,大风把船刮到了村中大桥下,船正好被桥桩拦着在河中转圈呢,他打更时看见了,他没有去叫醒船的主人,而是回家扛了根篙子,撑着自家的船到河中心,把那条船撑到码头上带好,浑身上下淋得湿透透的,要不是他老婆,第二天到河边洗衣服时埋怨,船主都不知道,自家的船夜里被风刮跑了。
记得有一年冬天,大概到了二更天的时候,人们在睡梦中被一阵阵锣声敲醒,在寂静的夜空中,“失火啦,快救火啊”,声音急促而又响亮,人们纷纷拿着水桶,提湸子跑出家门,询声看去,火光冲天,当人们跑到河北那户人家时,他己经把火场中的老人背了出来,原来,老人夜里起来屙尿,点好罩灯披衣服时,一不小心把罩灯给打翻了,灯从柜子上一下子掉倒了床上,煤油洒了一床,‘腾’的一下火烧了起来,老人年事己高行动本来就不是很方便,加上屋子里漆黑漆黑的,情急之下摸不到门,隔壁厨房间里面堆满了稻草,火势很快蔓延开来,急得老人在屋里直喊救命,这时,正巧李文益打更经过周围,远远地看到火势,听到有人喊救命,立刻使命的敲起锣来,大声地叫着,冲入火海救出了老人。村民们排成两队,从火场一直排倒河边,一桶桶,一盆盆,一提湸又一提湸,人们拚命地传着接着。
几个力气大的人也从大庙里抬来了‘水龙’。水龙是一种木制的大桶里面好盛满水,中间有一个利用扛杆原理制造的压水装置,一根水管可以冲出水来,而且冲得很高,是当时农村救火最先进的工具了,平常在村中大庙里藏着,由老党员李文彩保管,不允许闲人碰到。有个说法,如有谁碰到水龙,惹怒了水龙神,村中就会火灾连连,平时蔵在大庙里用东西遮在上面,一般人是不会轻意碰到的。
几户邻居家也忙用潮棉花胎遮到房顶上,当时房屋大都数是茅草屋,屋顶下面几排是洋瓦,房顶上全是用茅草或者稻草盖成的,并用水把整个房顶浇湿。由于火势太猛,这户人家被烧得只剩下墙体和几根烧得差不多洐条挂在屋顶。好在发现得及时,如果不是发现得早,邻居家老早做好了准备,按那天的风势,邻居家的房子也会被烧光。
当人们救完火再去查点更夫李文益情况时,才发现他的头发已经被烧得差不多了,衣服也被烧坏了,有人说火这么大,你怎么不怕把你烧死?也有人说他有点呆的肏头的,不顾自己,显得有点二,他淡淡地笑着对大家说道:还好,总算把老人救下来了。从此他的名字叫李文益的少了,村上人基本上都叫他二文益。
更夫打更这种情况,在我们村己经有消失了将近四十年,年轻的一代人,已经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只是我们五十岁左右的人,童年记忆当中的一个美好回忆。有时候夜里做梦,仍然听到深邃的夜空里传来李文益那独特的声音“腊月黄天,火烛小心——哐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