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任何完备的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手段都难以完全控制整个过程,特别是教学活动,教师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新课改理念之下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注重自己的“教”,更要要侧重学生的“学”,“以学定教”,帮助学生建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所有的学习时空中充分思维、自由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的科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实施、问题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活动的组织、对学生发展的促进等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发挥其主导作用,针对性的设计、控制、引导,并且能够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变化与生成,积极利用并且发掘各种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依靠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和自身素养来完成的,是教师独立自主并且创造性完成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有的教学常规都难以触及其实质内容。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教学工作实际需要来说,教师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许多不恰当的考核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能动性,限制了教师教学艺术的发挥。比如许多学校都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导致分数至上,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顾其它教育教学目标,一切以考试为指挥棒,甚至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加班加点,一心追求升学率。这种评价和考核办法异化了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和教师成为分数的奴隶,其主体和主导作用无从谈起。又如,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无法通过显性要素进行评价,所以,学生的品质发展并不在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之列,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就成为很多教师的教学常态,学生出了问题,甚至在教师课堂上出了问题,也都是交给班主任或者政教处处理,从而回避自己的教育责任。我们必须对现行的许多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做出反思,并加以改革,确保这些制度和措施是“发展人”,而不是“限制人”,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首先,要改革教师工作评价办法,要革除的最大弊端就是“成绩就是一切”的谬论,只看结果,不问过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每个头脑清醒的管理者都能认识到这种评价办法的危害性。这种改革不仅要成为“口头禅”,而且要付诸真实的行动。一些学校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索,例如对于教师评价多元化,坚持教师专业发展性评价,对于教师业绩从德、勤、能、绩等各个方面全面评价,改变评价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学校管理者评价的办法,改革为学生、同事、家长共同参与,多角度评价教师工作,让教师由过去评价结果的被动接受者成为参与者,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达成理解和共识,这样的开放性评价过程比评价结果更为重要,这样的评价办法更有利于教师独立、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在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考虑教师的承受力,让教师积极参与,使得制度不仅是管理者的“法器”,而是教师维护自身权利的“利器”,改变制度的单向指向,在确保学校管理秩序的同时,也要保护教师利益,形成良性的回馈系统,这样才能使制度发挥作用,落到实处。从制度的内容上来说,应该多一些鼓励性、指引性措施,少一些惩罚性措施,让教师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乐于完成的工作,不仅学生心灵愉悦,教师同样的要感受到教学的乐趣,所以我们要通过鼓励性、指引性措施来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研究探索,提高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觉关注,从而将教学活动过程当成自身发展成长的过程,精益求精,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更加富有生命力。
最后,在教师的管理上宜宽不宜紧。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艺术,不是依靠体力和时间就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有些学校将教师管理简约成为时间上的管理,将课程、自习、活动时间安排的滴水不漏,教师整天忙于应付各种“教学常规”,没有时间钻研教材、没有时间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更没有时间去阅读,心灵逐渐枯竭,教学活动逐渐失去灵性,导致教师身心焦瘁,学生厌恶学习。所以要让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还要将教师从烦琐的“常规”中解脱出来,留出回味和反思的机会,留出阅读经典的时间,让教师在不断“放电”的同时也有保养和“充电”的时机,这样的管理才称得上人本管理,也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发挥。
发表于《教书育人・校长参考》杂志2006年第4期,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