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雅暄
小雅和小暄同为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的两名咨询师,一天,他们在一起讨论了有关“双减”的影响。
小雅:是一名从业5年的某学派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个案均为几次的短程咨询;
小暄:是一名从业10年的精神动力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个案均为长程咨询。
他们讨论了关于双减政策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环境的改变,带来的些许变化。
小雅:最近你的青少年个案减少了吗?
小暄:没有,跟以前一样,还是满的。为何会如此问?
小雅:我觉得每年这个季节的个案都会有不少,但今年好像很特别,少了一些。
小暄:少了一些?个案脱落了吗?
小雅:不是的,正常结束个案吧,我的个案都是几次改变一个问题,然后就结束了,只是新的个案少了些。
小暄:那结束了的个案就没有再来找你吗?
小雅:没有呀?结束的个案为什么还要来找我呢?
小暄:好吧,取向不同,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关系是第一位的,来访者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后,他们仍然有成长的内在需要。不过你说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是说今年和往年不一样?那为什么呢?
小雅:我也不知道呀?是因为疫情吗?
小暄:疫情影响下,如果大家不能上学,没有社交现实的冲突,确实会好一些,但是目前都是学生在校期间,不应该是疫情的影响呀!
小雅:也是,那到底是什么呢?
小暄:跟双减政策会有关系吗?你做的是短程咨询,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如何快速背单词、如何快速摆脱写作业困难、如何给自己确立目标等,似乎是用“完成内卷焦虑”的法子来帮助来访者达到家长的预期,而双减政策的实施,似乎内卷的家长都处于了再焦虑也无计可施的地步,也就只能耐着性子接受了,这个接受的过程便形成了一个孩子们成长的外在环境,反而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环境形成保护层,可是无论是“双减”,还是“内卷”,那些都是外在事件,心理咨询难道不应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来访者的内在体验上吗?
小雅:关注内在体验?难道不应该是来访者自己的事情吗?他们更想要的不应该是如何解决目前的困难吗?我碰到的来访者,他们告诉我他们特别想学习,可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学习下去,然后我给他做几次咨询和训练,就可以好了,那不是挺好的吗?
小暄:没错,你的那些方法确实挺好的,也确实见效很快,也是来访者看上去最需要的,但或许这些还远远不能帮助他们发现这些问题的来源是什么?我们怎么就学习不下去了?为什么明明很想学习,自己却控制不住自己呢?
小雅: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解决了就好。
小暄:嗯!是呀,如果这个世界的问题都能解决,那该多好呀!可惜,我们做心理咨询的人确实要先去体会那些怎么也解决不了的无力感,我们需要先体验做“人”的感觉,而不是做“神”的感觉。我想,家长们在面对双减之下的无力感之后,才能体会到真正的面对无力之后的妥协,那份妥协或许是成长中的一种成熟吧!
小雅:好像也是,我太理想化了,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可以解决,是吧?那双减政策下,家长就不焦虑了吗?
小暄:恰恰相反,我认为家长会更加焦虑,因为以前的内卷焦虑,会让更多的家长选择了课外辅导作为应付自己焦虑的手段,可以从我们目测的角度来讲,青少年课外辅导有效程度不足50%,甚至更低,太多人抱怨补习费用都打了水漂,难道是老师们不负责任吗?不是。难道是孩子们不愿意学吗?也不是。
小雅:那是什么呢?
小暄:是过度的焦虑,让青少年没有足够的心力去应对学习,只能应对焦虑,在没有应对好焦虑的情况下,没有多余的心力放在学习上,从而导致补习的浪费。补习也仅是帮助家长们暂时缓解他们的焦虑而已。
小雅:其实想想,我们这种心理的方法,就是快速解决焦虑的,看来不是在治,而是在补,所以很多家长会选择我们作为心理咨询的方法,双减看上去,也减了我们。
小暄:心理咨询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就是关注人内在世界的情感体验,跟任何外在事件无关,外在事件仅是引起内在变化的因素而已,从来都不是根本原因。那些所谓的快速搞定**的心理咨询方法,是随着市场需求而变化的心理咨询,双减之后,它们也该回归本来的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