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做了一项长达76年的跟踪研究(目前研究仍在继续),跟踪哈佛大学七百余名男性大学生以及贫民区同样的孩子们,跟踪他们工作、恋爱和婚姻,想找到到底是什么能让人感觉到幸福。
这是一个很艰巨的工作,中间经历了研究人员和被研究者的离散、死亡,但是它居然奇迹般地坚持了下来。
最初的被研究者还有六十余位仍然活着,已经有九十多岁了。已经去世的被研究者中,有一位担任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大多数中国人也熟识,他就是约翰肯尼迪。
去年哈佛大学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比每年对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度以及身体健康程度统计,一个人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是否有钱,或者多有名,而是是否处于让自己感觉到被支持和关爱的关系中。
如果一个人对关系中的对方(尤其是伴侣)充满信任,他会更快乐,也更能忍受身体的伤痛,到了老年之后会更健康,也更不容易罹患老年痴呆。
好吧,这个耗资巨大,历时七十六年的研究得到了这么一个结论:不管我们多努力去接近成功,追逐名利,决定我们一生是否幸福的,竟然是能否拥有一个幸福的婚姻。
现在问题来了,这个调查有什么用呢?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好友的葬礼,结束时另外一个朋友感慨的说了一句话:每次来到这里,就会觉得人一生追求的都是些身外之物。
顿了顿他又说:可惜这种感觉维持的时间太短,经常回去几天就忘了,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在追求身心灵方面的和谐统一,本来是我们中国人最擅长的,从周易到老庄,从天人合一到梦中的桃花源。
可惜我们跑的太快了,灵魂追不上。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欣欣向荣、机会遍地的世界。如果我们跑的不够快,就很焦虑会被世界抛弃。
速读已经取代了阅读,书籍被压缩成干巴巴的卡片,文章必须有干货,拿来就可以用,如果看了数行发现没有什么“可以用”,马上就会被关闭并且抛之脑后。
读书已经从阅读本身,缩减成其原有的功能之一:学习的一种方法。
甚至婚姻,我们抬起头,惊愕地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维系一段真正的爱情变得很艰难。
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如果跑的太快了,另外一个就会跟不上,跟不上就换一个,很少有人会去想是不是能够互相扶持着奔跑,也许不能跑的像一个人那么快,但是至少不会把另一个人跑丢。
这时候去看哈佛大学历时七十六年的研究,我们很少会觉得醍醐灌顶,不过就是喝一口“陈年老鸡汤”,然后继续赶路。
婚姻不再是心灵的港湾和坚强的支持后盾,而更像一个合理合法抚养下一代的孵化器,我们焦急地在“应该”的年龄去把它构建好,以便于能向父母和社会交差。
至于心灵,要么就任凭它在追逐中麻木,装作对它的呼救视而不见,要么就是去外面寻求,外面的诱惑那么多又那么易得,社会的包容度在不断地在变大,人们的底线在不断地降低。我们太焦虑了,太懒惰了,不耐烦去修复,太容易选择更省力的方式。
有人说:过去的时光很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说起来好像现在很容易爱上一个又一个或者是同时爱上很多人,但是事实是:我们大多不会爱了。
突然想起来一个段子:
记者随机采访:你幸福吗?一个路人回答:我姓杜,不姓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