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四日游小记

      因为要给重庆小镇上的外婆拜寿,国庆假日期间我和爱人可以顺带到重庆居住几日。这是她第一次到重庆,而我之前也只是曾经路过。于是我们想着规划一下行程,也算是借着机会旅游。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一起看了一些攻略,但得出的结论很一致,这些攻略介绍的都是重庆当下最热门的旅游项目,看着很有特色,但给我们的感觉却像是现代大都市娱乐文化的换肤,他们切中了当下这个城市最热闹的现象特质,很生动形象诱人,不是说这些现象特质不好,而是我们希望将有限的时间用于探知这个城市安静而隐密的特质。

      我们把线索转向了历史,这是座千年古城,历史和现代最容易在这里交错,我们决定要把有限的时间,都尽量安排在游览一些我们认为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建筑旧址上,于是有了接下来的行程:

      第一日,湖广会馆、江边夜景

      下午3点过到达重庆,4点入住酒店休息一会儿后,就步行去了“湖广会馆”。湖广会馆的诞生和发展,背后是“湖广填四川”这一由政府主导的移民潮。明末清初,因屠杀和战祸,四川境内人口锐减,至康熙二十四年仅存9万余人,后在四川巡抚等官员建议下,康熙三十三年下《招民填川诏》,下令从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湖广会馆便在这大移民潮下诞生,其既是民间自助合作的公益组织也是商会合作组织。




      游览完湖广会馆,已是傍晚,我们沿着渝中半岛的江边慢慢散步,欣赏夜景。路上看到很多人排队等待上观光船,我们品评不同游船的风格,但没有加入他们的等待。沿着江岸约莫走了半个多小时,看到一处人群拥挤,灯光集中的地方,仔细一看,招牌上写着“洪崖洞”三字。我们原以为“洪崖洞”会比较远,所以并没有打算要去,现在恰巧遇到了,便进前凑凑热闹。洪崖洞前的公路已封闭不允许车辆进出,路面上站满了人,只留出比较窄的空间供游客进出。路边有非常多的小女生穿着苗族服饰摆出可爱的姿势在拍照,每走几步便有拿着平板电脑的摄影师,时不时热情地询问我们要不要拍写真。在本就灯火通明的大城市中,洪崖洞夜景并不十分震撼或特别,在我看来是远不如深山中西江千户苗寨的夜景,之所以成网红,也可能更多得益于位置的便捷。简单走过洪崖洞之后,我们便折返回酒店休息了。

      第二日,上午聚兴诚银行旧址,下午赴松溉古镇准备拜寿

      聚兴诚银行旧址就在网红热点白象居对面,我们顺带去白象居走了一小段,白象居是在江岸边高低巨大落差中有序建设但比较老(建成于1993年)的楼房小区。在此居住的人们,在步梯中上下,偶尔襒一眼江景,想必生活奔波的劳累也会去掉大半吧。不过类似白象居的这种生活建筑群,在重庆并不算少见,之所以红,也许主要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便捷。

      简单逛了一会儿白象居之后,我们去到了对面的聚兴诚银行旧址。聚兴诚银行是民国时期四川唯一一家没有军方背景的民营银行,最早由富商杨文光于1915年以日本三井银行为榜样,在原家族聚兴成商号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创始人希望该银行能够像三井一样“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地存在下去”。银行继续采取家族管理的模式,建立之初发展迅速,后历经兄弟失和亏损、军阀混战搬迁、抗战时期改组等阶段,最终于1951年11月参加公私合营而消失。在时代洪流下,这家银行仅存在30余年,离百年之期相距甚远,算是近代以来民营资本发展艰难的一个缩影。

      我们去的时候,该银行旧址因建筑物老化,内部正在修缮而没有对外开放。于是我们绕着这幢民国建筑走了一圈,驻足停留间,想象着昔日,在没有现代楼宇环绕之时,它是如何傲立于江畔,人们如何在其间繁忙的来往工作。


      第三日,古镇拜寿

      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使在预期寿命大涨的当下,年过八十依然是让人羡慕的。外婆的八十寿宴办的不算很隆重,但来的宾客很多,席间我遇到了很多不认识的长辈和亲戚。传统的“九大碗”宴席上,最吸引人的应该是那碗长寿面。中午吃过寿宴,我开始再次慢慢游览这座千年古镇。

      古镇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相较我中学寒暑假回来之时的残破,绝对是旧貌换新颜。其早在宋代就是一个著名的水码头,宋代名儒陈鹏飞及其妻子晚年居住并埋骨于此(夫妇合葬墓文革时被破坏,现存清朝时重修的墓碑一座,墓室仅存一半的板石结构)。记得初中寒假来此,坐的还是轮渡,船上能见到很多赶集的乡亲,而随着跨江大桥的建成,传统的轮渡已经成了观光项目。

      古镇上历经千百年的石板路两侧,房屋都已做旧式翻新,成了很多的美食铺面和特色商店。原本已被人为毁坏的“玉皇观”和已倒塌半边的县衙都参照古籍重建,恰逢国庆假期,游人络绎不绝。沿着古镇街道,慢慢走到县衙门口,左边可以看到长江江面,并能远望跨江大桥,右边则是依坡岸而建的古镇。在这里,我很强烈地感受到历史和现代的交错,繁华与落寞的交替,更加能体会到“槛外长江空自流”这句诗的妙处。


      第四日,南岸民国建筑

      爱人非常喜欢民国建筑和其布置装饰,我结合自己的历史偏好,选择了两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一处是扩建于民国的千年古寺“慈云寺”、一处是蒋介石抗战时期的官邸云岫楼(购自富商黄云阶之手),作为最后一天的参观景点。

      1、下浩老街

      古镇拜寿后回到重庆市区,翌日早起,我们走过跨江大桥,目的地是江对面的“慈云寺”。但就在对面桥头,看到了一片依着一处山丘而建的旧样式房屋,便想顺道游览,走进一看叫“下浩里”,手机一查,发现也是一处景点,是原来的下浩老街改建而成,目前已经成了青年创业的商业街。

      沿着阶梯行走,可以看到很多的创意商店,在老街旁边还能看到一座民国老别墅和几幢民国旧建筑。驻足停留一会儿,吃了几个老外婆春卷,便继续走向“慈云寺”。

      2、慈云古寺

      该寺始建于唐朝,但现有的建筑主体主要是1927年云岩法师募资扩建而成,有中西融合的风格,很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而它的“前卫”还不止于建筑,它还是当时全国惟一僧尼合庙的佛教寺院。

      寺内有一石刻青狮,与长江对岸的白象街(白象居就在白象街旁)遥遥相望,素有"青狮白象锁大江"之说。不过原来的那座青狮已在“文革”期中被捣毁,现存的石狮是一九八二年仿造的。

      进入寺庙,游人稀少,见到的寺庙义工倒比游人多。寺庙内建筑很紧凑,空间并不算很大,墙上有很多匾额题字和佛法偈语,落款多是当前住持和上任住持,但观看下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没有落款的两句:真谛不在俗谛之外,无为尽在有为之中。

      参拜完中间大殿的释迦摩尼佛,沿着侧边小路向上,可以经过观音殿和文殊菩萨殿。上到第二层平台,就是藏经阁,在藏经阁门口,遇到一个热情且和善的大哥,很可能是沙弥(因为交谈中,他说我可以称呼他师兄),微笑着问候我们,说看着我们笑得很快乐,他也很快乐,提示我们最上面的平台有观音像可以拜,是否请香可随意,楼下入门的侧边斋房下午1点半之前都有斋饭,并祝我们一直开心快乐之类。作别这位大哥,我们顺着他指引的方向,走到最上面的平台,见到了一座很高大的三面观音像,旁边有一位看管的义工。我们绕着观音像仔细端详了一圈,每一面像都是不同的,一面是常见的玉净瓶观音像,一面手持经卷,一面手持莲华。简单参拜后,我们就慢慢返回了,路上和爱人聊到叔本华哲学与佛学的相似之处,也说到佛学的哲学性和佛教的官僚性。


      3、山中别墅

      离开慈云寺,路上远远看到一处像几层水浪的建筑,走近发现是重庆展览馆,便进去又简单逛了逛,其间看到了重庆市的民国老照片,在其中发现了朝天门的老码头,还找到了当时的聚兴诚银行。

      随后我们打车到了黄山风景区,本想直奔云岫楼旧址的(蒋介石与宋美龄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官邸),却在地图上无意间发现了位于重庆植物园的杜月笙别墅,于是先购票进入植物园,看了下这座别墅(抗战期间杜月笙在此居住5年),别墅不大,但外观很精致,中西结合风格明显。离开杜月笙别墅,在植物园内闲逛,无意间看到一处石桥,走进观赏,见石桥旁立一说明牌,原来此处石桥是电影《1942》的一处取景地,蒋介石在此散步期间听取了河南省长李培基的汇报。爱人对比了剧照和实景,发现背景的树都是几乎一样的。据说蒋介石在黄山居住期间,很爱来这座石桥附近散步。导航显示这里离其官邸云岫楼有40多分钟的步行距离,我们猜想当时应该还有山间小路而导航并不知道。

      离开植物园,我们乘坐公交到了黄山抗战纪念博物馆,想参观云岫楼,但被工作人员告知蒋介石故居现在还在修缮,已经被圈起来了,无法参观。于是我们无奈地带着些许遗憾,借着公共交通慢慢回到市区,本想再去参观宋庆龄故居和周公馆,但因时间紧张而未能成行。

      重庆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其独特的两江交汇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有着诸多的时尚热点,他们各自呈现着自己,让这座城市既喧嚣又沉寂,既时尚又古朴,让我感觉这里就像是多重宇宙的交汇处,时空之路的十字路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