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昨晚做的沟通,从昨晚到现在,我内心一直有一股极深、又极淡的悲哀感受。被人性的微妙,及百转千回,深深地触动着。
她用“完美”形容自己,她完美的标准是“在所知道的范围里面,我是最优秀的。”
所以她很累,累到喘不过气,累到屏蔽了内心情绪感受,累到时常感受到阵阵空茫……最近几件事集中爆发,她失衡了,整晚整晚睡不着。
我们沿着脉络梳理,梳理到心累,她这才恍然大悟:“我之前在加拿大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坐长途车去另一个地方,我很享受车上完全放空的那段时间,有时我会进入放空状态,什么声音都听不到了。”
近期不能出门了(回国了),连这点喘息时间都没有了,所以失衡了,焦虑到整晚整晚睡不着。
2.
她的“完美”有许多“后遗症”,比如:
被完美身份绑定,被身边人的预期绑定;
永远追求更好,不断推高完美形象,能允许短暂停滞,不能允许后退;
渴望证明自己,需要及时反馈(激励),喜欢赢——所以她爱电竞;
比较永无止境,比赢了同龄人,她会和大自己10岁/一轮的人比较;
……
3.
貌似也很不错,毕竟追求完美给予她很强的推动力,也带来许多机会。而她的确做到了大众标准中的完美。
但在我们的深入沟通中,就能够看到——追求外界评价体系中的完美带来的束缚。(请注意,追求完美本身并不带来束缚,关键是追求外界评价体系中的完美。)
她其实可以更有创造力,更敢于尝试——如果她能允许自己犯错、跌跌撞撞、生疏的一面。
她其实可以不惧怕未知,不对不确信、不可知产生强烈焦虑,而视为无限可能性。
她其实可以产生真正强大的自信和内心的笃定,如果她优秀的标准不是“捏”在外界他人的评价里。
她其实可以运用强大的学习能力、能力、自控力、天赋,去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她不那么在乎证明自己,及时获得外界肯定。
她其实可以活的更轻松自如,如果她不将完美视为骄傲,而心怀谦逊——她就不会引来周边人的妒忌心、警惕心和戒备感。
4.
如果……如果……,如果我们不追求外界评价体系中的完美,而是为梦想、为使命、为自我完成追求臻于完美,如果我们能忘记“我”。那该会创造多么大的可能啊……。
我在她身上,有“伤仲永”之叹。可是我更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各自的天赋,只是有待开启。
所以,也许“伤仲永”,说的是每一个未曾做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