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我们太想要“赢”。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都是我们该怎样去“赢”,怎样“赢”的漂亮,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去“输”,如何“输”的体面。
万众期待的里约奥运如期而至,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飘扬在里约上空的那一刹那,我的眼眶是湿润的、内心是激动的,我为我的国家骄傲,为奥运健儿加油。花甲重逢,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接过历史的“交接棒”,我们也都承载着传承奥林匹克精神的历史重任。
虽然我们不曾驰骋奥运场,但这也丝毫不能影响我们对奥运的热爱,于是就有隔着时差感受去那一幕幕惊心动魄。我们对运动员的期待很好,我们和运动员一样都应该拿出一个竞技状态,把获得奖牌作为目标,这也是对竞争对手的尊重,对规则的尊重。然后,恰恰就是“期待”,过高的期待,我们中间的一部分把运动员绑架在了道德“高地”,只允许他们赢,不允许他们输。奥运一开始,中国泳坛之星孙杨,在四百米自由泳决赛中仅仅因0.13秒之差,屈居第二,获得银牌。然而,网上却指责声一片,“为什么没得金牌?”之类的不绝于耳。类似情况还有很多,“气步枪王”杜丽,“国民老公”宁泽涛……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都有发言权,其实也都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深入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在每场奥运比赛开始前,都有一个次日冲金名单,更有每日奖牌榜单,在每个人心目中,更关心的是今天获得奖牌多少个,冲金选手到底有没有不负众望,让我们想要“赢”的愿望更加迫切,以至于出现“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2012年伦敦奥运会奥组委在答记者问时,记者提问到“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一位官员回答到“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而且有尊严的去输”,话风一转,让我们为之一振,我们自觉不自觉的就陷入了沉思。金牌可以作为目标,可以去争取,但不可以作为目的。如果将奥运比赛移步到人生的输赢,得失心将成为检验人生的重要标准,该如何去“赢”,又该如何去“输”,值得我们思考。在人生的博弈中,我们应该拿出要“赢”的姿态,尊重你的对手,尊重人生的规则,尽力为之,摒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顺其自然。
要“赢”,咱们就赢得漂亮,即便“输”了,我们也要体面,更要有自己的尊严,“一个输不起的人永远没有赢的资格”,处事不惊,淡定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