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忽忽悠悠,近看飘飘摇摇,在水中一出一冒。有人说是葫芦,有人说是瓢,二人打赌江边瞧,原来是俩和尚洗澡~
工作关系,这一年来接触了产品,感慨颇多,时至岁末将所思所想记录成篇,算给自己的总结,也算分享,愿与有缘人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动笔之前,想了很久,其实对于产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甚至连对什么是产品,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这里先提出我的一个观点,我认为产品是人与人的某种联系。(“联系”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乍看上去挺难接受的,如果我从这里开始解释,难免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会很困难,于是决定从具体的例子出发,随着我的分析,也就能表达清楚我的观点了。
实例1:自行车
可能有同学上来就会吐槽,这是产品?就算是,跟现在的大数据产品,AI产品根本不是一个概念,隔了好几代了好吧!大叔你是不是活在30年前了呀?但我要说诸位稍安勿躁,诚然,我们处于飞速变化的社会中,移动互联的产品都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但我们是否能注意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又能不能从不变的地方看出变化的趋势呢?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不妨从最原始的产品出发,细细品味。
先聊聊我与自行车的缘分,90年代,我上小学,爸爸给我买了一辆捷安特牌的自行车,一度如获至宝,如成语所说:俩轱辘一转,给个县委副书记都不换。每日骑车上下学,十分惬意,而当时偷车之风猖獗,为保座驾,只得每日手提肩扛地将车抬上4楼,放回家中。
后来上到初中,学校很远且是住校,自行车只得在家闲置,一度成为衣服架子和小猫的乐园,小猫每日在车大梁上训练“平衡木”项目,玩的不亦乐乎。又过了几年,我进入高中,虽仍是住校,却可每周骑车上下学。最后,大学、工作时,骑车的机会很少了,遂将车送人,不复赘述。
看似平淡的描述,其实很真实的描述了“我”(用户)对产品的看法,“我”的关注点只有两个,一是我喜不喜欢这辆车?;二是“我”去哪里会选择骑车?也就是,在使用产品时,我们对产品的关注是从外到内的,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它的显性特征和具体用途。
而在制作产品的时候,对产品的关注却是从内到外的。我们切换下思路,假如我是一个自行车的设计者,我首先要考虑的是我要设计一款怎样的自行车,它面向的地域是哪里?它面向的人群是谁,数量大概有多少?更重要的一点,是否有盈利能力?
随后,我会考虑为自行车配备哪些元素,比如是走时尚路线还是复古路线?男女车如何配比?是否有变速器,防盗锁?……
接下来,在生产过程中,哪些配件是我们厂能够生产的,哪些需要购买?我们的装配效率如何,产量如何,成本如何?……
再接下来,如何把生产好的自行车配送到各个卖场?每个店库存多少?甚至如何宣传新品?通过这一系列由内至外的产品过程,以至于前文中的“我”来到商店,看到这辆自行车,把它买回家。
进而,根据实际的销售情况和反馈情况,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再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功能微调,增减产量,营销策略转换等等……
其实这一过程与互联网产品的需求分析、开发、运营是相同的思路,网络时代,数据时代,甚至AI时代,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理念,操作手段,实用技术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以为,最底层的思维是不变的。
我们先不急于结束自行车的话题,继续深入思考一下。自行车做为产品,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让人们能够更快捷地从A地到B地(比赛自行车除外)。它为人们带来的价值就是,能够比走路更省力、更快捷地到达想去的地方。所以,对于一辆自行车,无论它如何发展,都不能违背这一基本价值。例如,一辆自行车引入了若干高科技元素,碳纤维车身,流线型设计,24速变速……但是骑起来总掉链子,那么它将必然是一个失败的产品。由此,我以为产品的本质,是产品所提供的价值,没有其它。
所以谈到设计产品,则应该从价值出发,回想一下前面“我”用车的例子(设计师能够想到自行车作为猫玩具的用途么?说实话“我”自己也想不到...),设计者是无法预估用户会具体怎样去使用产品,如果陷入个人经验下的特定场景去思考,则容易跑偏,而紧扣价值则能把握方向。
接下来,我们继续借助自行车来聊聊需求,不要以为需求是网络时代的特有名词,来看如下几条:
1.我希望自行车有不同的颜色搭配和尺寸,方便不同身高的人挑选。
2.我希望自行车有变速功能。
3.我希望自行车后面能配有儿童座椅,方便我接孩子。
4.我希望自行车能有上楼梯的功能,不用每次搬上搬下。
看似简单的几个需求,其实代表了几种典型的需求。
1号需求,真实有效的需求。应当实现,但是通过什么方案去实现是产品应该思考的,比如设计能够方便调整尺寸的自行车好?还是多设计几款型号?这是需要设计时仔细思考的,解决方案往往不唯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2号需求,看似是真实的需求,但要深入地分析,我们回想下,自己是否骑过或看过别人骑过变速自行车?我们自己使用,和看见别人使用过变速器的次数有多少次呢?恐怕不会很多吧,进一步思考,其实想要变速器的需求,对于一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更真实的作用是,这种车看起来很酷,比普通自行车显得高档。或许这才是真正的需求,所以对于这类需求,如果去实现,也应该考虑到,变速器怎么让车看起来很酷。
3号需求,看起来很真实,很有人情味儿的一个需求,但要注意的是,某些地方是禁止(至少是不提倡)自行车后座载人的。也就是说,需求可能很合理,但有可能与相关的政策法规有所冲突。尤其是在我国,不必多做解释,每个人恐怕都有真实的案例,谈起来都是一部血泪史,有血,有泪,有shi……
4号需求,不靠谱的需求,因为自行车本来就不是上楼用的。如果为了这一需求对自行车做出很大的改动,甚至可能会损害产品本身的价值,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事情。更好的方式是,告诉这位同学,上下楼梯的时候尽量坐电梯……
分析完这四种典型需求,对需求就有了一些感触了,其实我一直以为,需求有有三类:
其一,如上所述,来源于用户,不管它是否靠谱,但起码是用户的想法。其二是随着社会发展,技术革新,人们诞生的新的需要和欲望,能够提前洞见这种需求的人很少,而且往往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重重阻碍——先行者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并不来自于敌人,而恰恰是因为“非共识”,所造成的不被大众理解。其三,是伪需求,即产品设计的时候,坐在屋子里面拍脑袋想的需求,保守估计90%都是伪需求。
以上我们讨论了产品的底层思维,产品的本质,需求,接下来我们进入网络时代、数据时代的产品来看看还会发现些什么。我以为在聊产品之前先聊聊网络和数据,因为我们只有清楚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环境中的产品?(有趣的是我们太习惯网络了,有时甚至会忘记了它的特点。)
互联网的本质是交互和连接,它大大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使得信息更加对称,透明,快捷。由此,给产品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产品形态上的变化自不用说,在产品与用户的联系上,也有着本质上的变化。
如上所述,传统产品在做出价值以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被用户知道,所以有了广告、营销、推销等等手段。而网络时代的产品更容易接触到用户,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其它产品也更容易接触到用户——用户的选择变得很多,所以要解决的问题变为了:凭什么用我?于是在深耕价值的同时,衍生出了交互设计,UI设计,网络运营等等手段,但我始终认为,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产品的价值,所有过程都重要,但不能因此忽视了产品的价值。另一方面,由于沟通成本的降低,产品在被使用的时候,同时可以收集到反馈和数据,并据此进行迭代,也就是前文所说,“联系”可以看作一动态的过程。
我们可以展望一下未来,到了AI时代,产品甚至可以通过数据和AI,找到适和的用户,但不同的是我们需要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此时或许会诞生出很多新的方向和思路,我们拭目以待,拥抱变化。
终于聊完了背景介绍,我们进入下一案例~
实例2:共享单车
谈到共享单车,不得不提到ofo,贱贱的问一句,大家的押金都退出来了么?反正我是没有。其实造成ofo今天局面的,可能不只是产品的问题,还涉及到了资本的炒作问题,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我们只是从产品的角度来讨论共享单车。
我们还是从产品的本质出发,无论共享单车加入了多少科技元素,它所提供的价值是没有改变的,仍旧是让人们能够比走路更省力、更快捷地到达想去的地方。但是如果共享单车只有这一价值的话,那么它与自行车就没有任何区别,也不会衍生出这个产品,而它能提供更多的价值是什么呢?
我们考虑这样一种场景,“我”早上坐公交到公司上班,中午突然要去一趟银行,银行离我大概有3公里,于是我到楼下开启了一辆共享单车骑着去了。很容易看到,这种应用的场景,是“我”自己有一辆自行车所做不到的,因为“我”并不骑车上班。进而我们可以展开脑洞,构想出很多类似的场景。并由此发现,共享单车的另一个价值——它增加了人们对自行车的应用频率。共享单车,让人们在某些需要骑车,但无车可骑的情况下,变得能够骑车了。
而如何增加人们对自行车的应用频率,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的。我们一起整理下思路:
首先,需要“我”在想用车的时候能找到车,就需要共享单车的规模达到一定的基数,覆盖一定的区域,随后比较好的方案是用概率的思维,配合使用数据,对车辆进行回收和位置的再次分配,最终达到,“我”相用车的时候,能够有很高的概率能够找到共享单车。
其次,还需要“我”能够比较方便地开锁一辆车,于是出现了智能车锁(当然还有车上太阳能电池板之类的供电方案)和移动端的扫码开锁工具,其实无论APP也好,小程序也好,解决的本质问题就是怎么打开我面前的这辆车。
再次,在共享单车有一定基数后,就会出现车辆保养和维护的问题,即提高开锁的成功率,于是如何控制车的故障率和丢失率,如何高效地回收旧车并修理、合理投放新车,就成为整个共享单车运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了。
上述讨论的问题都处理好了,就能够实现共享单车的一大价值了,此时我们也看到了网络时代产品的一些特点,表面上看,产品实现的价值只增加了一个,而在背后实际上是整个团队为之付出的巨大努力,且此时的团队的规模和复杂度是传统产品不能比拟的,试想一下,一个共享单车的团队,至少需要从技术开发到车辆生产,再到保养维修,以及宣传运营……各个方面的人的通力合作,才能打造出一个产品,而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也正是由于网络时代大大降低了人与人的沟通成本,才能建立起如此广泛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从外向内看,共享单车与自行车没有什么区别,但由内而外去观察,二者已经是不同的物种了,其中是存在非连续性的,在这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改变传统的产品,譬如iPhone,今日头条、抖音,甚至是得到(逻辑思维)。而今后的AI时代,还会出现哪些产品,我们拭目以待。
打造出共享单车的产品,怎样使产品拥有盈利能力,就变得无比重要了。毕竟对于任何商业产品来说,有盈利能力是必须的。而网络时代的产品还可以得到其它的收益——数据和口碑,这二者的重要性并不比利润逊色,都是企业发展的资本,但不得不说,有钱才能活着,这是残酷的现实。个人认为,任何做出价值的产品都是能够换钱的,但是否能盈利,还要看产品效率,在上述过程中,能否通过技术和数据,控制住产品的成本,并提高使用频率,个人认为会影响企业的存活和发展。
讨论至此,我们不妨回头看看ofo在产品上有啥问题呢?其实用四个字就能概括——车不好骑!这是个致命的问题,因为它违背了自行车最基本的价值,抛开别的一切,在这一方面没有做好,是很难得到用户认可的。另一方面,整个ofo团队的运作效率如何,对我们局外人来说就不得而知了。或许ofo今天尴尬局面与这两点原因有些联系吧。
对于网络时代的产品也讨论了很多了,借助共享单车的例子,我们看到了许多网络时代产品的特点,而接下来要讨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今后的产品,是需要很多外部条件支撑的, 正如共享单车的发展,如果没有资本的介入,没有移动互联、移动支付的普及,是绝对没有机会发展起来的。所以随着社会变发展的更加复杂,对于产品来说,外部环境恐怕会变得愈发重要。我们再看一个实例:
实例3:汽车
今天,汽车已经很普及了,把汽车看做产品,它的基本价值仍旧是让人们能够更省力、更快捷地到达想去的地方,只不过汽车的出行范围要比自行车大很多。而汽车比自行车更多的一个价值在于,在某种意义上它标志了社会地位。(这一点不是讨论的重点)对于汽车,我们表达的重点是它与自行车相比,虽然更加省力、便捷,但是它对使用环境的要求,更加苛刻,我们通过下面的表格就能看的很清晰:
通过这个表格,已经非常清楚地看到了汽车使用的门槛,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是注意不到这些门槛的——即新的技术,发展到我们感觉不到它时,它才真的被广泛的应用,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此之前或许整个社会,都要为之做充足的准备,包括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及应用方案、辅助设施的完善。所以对于今后的产品来说,有了新技术必定会有新机会,但新机会并不代表着新的成功,而只是新的开始而已,也许就像马云说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愿)后天很美好!
最后与大家互动几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产品呢?
结合之前讨论的内容,共享汽车会是一个具有可行性的产品么?
把目光放远些,目前火热的互联网汽车,如特斯拉,蔚来汽车,小鹏汽车,车和家等等,是否能跨越非连续性,赋予汽车全新的价值,并打造出成功的产品呢?
请发表你的看法~
2018-12-24 Bluefea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