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朋友的中文学习大约是美国华人家庭最普遍的课外教育之一。美国出生的华人小朋友们大都经历过周末各色中文补习机构连续三四小时的中文课,体验过被爹妈逼迫读写中文的苦痛,感受过英文拼音混淆的困惑。相形英文学习两个月就能拼读简单书籍的轻松入门,中文因其音形系统的不对应,对身处英语环境的小朋友非常之不友好— 中文学习道路上的磕绊挣扎终是难免。
我家亦然。小朋友由三年级正式踏上中文学习的旅程,从此风雨不断。语言学习离不开重复枯燥练习,而小朋友天性跳脱活泼,迫使其安坐在书桌前进行听说读写练习,于她,是天性压迫;于家长,因为她的懈怠和不耐烦,时时怒火攻心。矛盾激发不在话下。于是娘河东狮吼,娃鬼哭狼嚎之戏码时常上演。气馁之下,娃爹和外婆轮番上阵,连哄带骗,亦是节节败退。放弃之心时有之。
身心俱疲之时不断询问自己:ABC娃必须学习中文么?斟酌良久,我认为客观而言,中文学习于ABC娃们并非必须教育。毕竟作为一门外语,中文绝非在当前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作为第一代移民,我们和中国关系密切,中国文化是小朋友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学习中文有助于她作为少数族裔在多元化环境中建立自己的identity,更好地面对自己,面对社会 — 所以基于内外因素的双重权衡,继续小朋友的中文教育势在必行。
坚定信念之后,关于学不学的纠结减少,压力简化到“怎么帮助小朋友学习”— 为此,全家群策群力,一心为娃度身定造适合她个性的方案…我们家娃是财迷,在曾经的资深教育工作者外婆的提议下(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外婆的建议一针见血),我们采取现金奖励制度,写完一本中文本子得十美刀奖学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小朋友见钱眼开,中文书写颇见成效,由督促及反督促导致的亲子矛盾亦相应化解。同时爹娘努力创造语言环境(家里的中文环境太单一无趣)以激发兴趣:带领她看中文综艺,比如爸爸去哪儿,舌尖上的中国(娃好吃);陪她读有趣的中文书,由图文并茂的漫画开始慢慢过渡到纯文本;且利用寒暑假回国感受中国文化节日氛围及中国传统大家庭之乐趣…
双管齐下,在积攒了二十来本中文田字格本子,追了两季中文综艺,读了几套中文版日本漫画,过了一两个原汁儿原味的中国节日之后,娃的中文突飞猛进。原本口音颇重的洋泾浜中文开始字正腔圆,开始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开始用中文跟我探讨小说细节…
当曾经满口英文的小朋友信口聊起郭靖和黄蓉初识,说到郭靖爱护黄蓉,给蓉儿带了满兜细点,不料打斗间点心早已不成形,可蓉儿细细地把压扁的点心包起这些细节,有共鸣有相知,感动且舒心 — 恰恰是我希望的那样。
磕磕绊绊一路走来,中文学习作为家庭文化的传承,还算圆满。看到小朋友切换自如地中英文聊天交谈,自然分享时而中国新闻时而美国八卦的文化fusion,严肃比对中英文对于历史的描摹…我觉得欣慰。作为第一代移民,我们对于小朋友中文学习的诉求基本满足:于家庭文化传承角度而言,语言的滋养促进家人之间和谐深度交流;于小朋友个人而言,语言相关的文化传承帮助建立坚实的自我认知,以多元文化为基础激发其对世界的客观认知 — 这便是我们所期盼的中文学习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