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三毛还是小时候,那个时候每天晚上都会按时趴在电视机前等着看三毛流浪记,影片主要讲述了孤儿三毛的辛酸遭遇。他的母亲是上海夜总会的一位舞女,与客人有关系才生下三毛,后因遭到迫害母亲惨死,没有亲人,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吃贴广告用的浆糊,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别人推黄包车,但总是受人欺侮,但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只有与他命运相同的流浪儿关心他,给他温暖。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他的眼神了,虽然生活处处不尽人意,却依旧有自己的原则,依然努力的活着。
再后来,听了作家三毛,因为那个时候也只是听说,所以一直以为她就是写了三毛流浪记的作家。现在想来无知的确是件可怕的事,就像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写一篇叫童趣的作文,我有个同学,她说刚开始她不知道童趣是什么意思。因为看到作文书上有人说,童趣就像像一串串葡萄,有酸有甜,滋味各不相同,所以一直以为童趣是某样美食,读了其他同学的作文她才对童趣有所了解。
现在看来,觉得三毛与三毛(流浪记中的)却有几分渊源,一样的流浪人生,一样的孤独,一样的悲伤。三毛说她给自己起这样一个笔名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写的文章只值三毛钱。我自己猜测她用这样的笔名也许是因为喜欢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也许真的只是一个笔名没有多大意义而已。
我喜欢她,喜欢她的作品,更喜欢她的性格,正如她的母亲所说那般特行卓立,不依常规,不忍虚假。她的一生似乎一直在漂泊,觉得她是个喜欢生活在幻想里的人,但她却又能把生活描述的那么真实。撒哈拉的故事,中国饭店,读着读着就会觉得沙漠里好像真的开出了花,沙漠本是荒凉之地,却在她的笔下成了另一番景象。读了她的文就会不禁感叹原来生活竟可以如此有趣。
今天听了一段她的录音,在她的声音里我听到了她对荷西的感情,一直觉得她的自杀过于可惜,现在觉得不会了,因为没有荷西,她的生活也不会幸福。她说,她这一辈子爱过好几个男人,可是跟荷西在一起之后她就觉得荷西就是她的初恋,就是她的唯一。
就像她自己写的那样,‘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她还说,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我想是因为,荷西的离开,带走了她的热情,所以她有了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