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地握着遥控器,僵尸般面无表情地躺在沙发上,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无趣而幼稚的电视屏幕。
偶尔翻个身,然后继续恢复到在麻木中舒适着的状态。
电视里演的剧剧情俗套而狗血,对我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了。
甚至长时间的这样无所事事让我感到头微发晕,并伴有恶心干呕。
我觉得我随时都能从沙发跳起来去关掉电视,逃离这种状态。
但是我的身体却仍然一动不动,直到饿的不行必须要去吃午饭。
自从放假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就陷入了一种这样的恶性圈子。
麻木地一昧玩乐,非但感受不到快乐甚至还有些痛苦,可仍然好似固执地循环着。
在不得不睡觉了的时候幽灵似的爬上床,睁眼之后再幽灵般的晃荡。
一天,又一天。
我觉得我能改变,可总有一个声音和我说,等一天,再等一天。
是人性中的安于现状而不习惯改变困住了我?
还是反正假期剩下的日子也做不了什么索性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使然呢?
所幸的是,这样的生活不会太持久,再过五六天就要上学了。
开学的外力,将完全冲破圈子,将我带到一个全新的状态中去。
可是,我想到,如果是整个的大学时光呢?
我们会不会在某一时刻陷入像这假期那样的怪圈而不自知呢?
如果又没有外力来警醒我们,难道要一值混沌下去?
混沌的时候,容易迷茫。
因为觉得一年下来好像也没学到多少实用的专业知识。
因为不确定未来是不是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青春只有一次,不应荒废着。
唯有充实自己,才能摆脱这种困境。
读书吧。
读书重要吗?
重要。
就连不读书的人你这么问他他也会这么回答。
读书,是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
读书被强调了无数遍。
可是人们,往往是听的时候很激动,却往往没有行动。
或是读了几本之后又把其抛之脑后,覆上了愈积愈厚的尘埃。
而这种现象并不止于读书。
在我以为,书有两种。
一种是文学性质的书,像《百年孤独》《追风筝的人》。
一种是,作者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不需多少文采,只是写出自己经历或者专业知识的书。
读者读的是知识,和那份经历。
在大学,很多人频繁的去图书馆,借书还书再借书。
也有很多人,从来不去图书馆。
对于后者,我想到一句话:一无所知未知领域的美丽。
热爱读书的人,越发知道书里所蕴含的价值,因而越发迫切地读书。
他们在书中汲取知识和新鲜的思想。
他们在书里,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明白了自己心之所向。
这样,吸引力法则会引导着他们,最终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而不读书的人呢,因为没有读书的意识,不知道书的世界所以不知道它的美丽,因而没想过深入地进入其中。
保持着原有的状态而不知更广的世界。
那么如果确定了读书,面对鱼龙混杂的书市,我们该怎么样选择呢?
如何才能保证我们在书上花费的时间是有所值的呢?
有一种最简单但最有效的办法,是先读经典。
一本书,倘若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仍然存留下来,这样的书必是好书。
若是新书出世,我一般不会去读,自私地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待到别人都说好,才去读。
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经典。
比如,投资领域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
广告学领域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营销学领域的《影响力》;心理学领域的《习惯的力量》;
经济学里的《经济学原理》等等,都是经典。
在读经典的时候,如果书中提到了其他的书名,也不妨把它记到本子上,这样就能不断地有书可读。
还有一种办法是碰书。
没有明确的目的,在图书馆乱逛,往往也会碰到优从未知道的好书的书。
虽然这种办法耗时有些长,但效果是同样极好的。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越早开始越好,什么时候开始也不晚。
读书,让我们成为有素质的人。
让我们不会迷失在一天到晚对油米柴盐的斤斤计较中;
让我们在普通的生活中心中升起希望的信念。
大学可以过得每天都很充实,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也可以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后悔莫及。
选择在自己。
而如果已经进入了恶性循环的圈子,要马上跳出来,靠自己。
那圈子,让我想起了温水中的青蛙。
我们不要做那水中的青蛙。
其实以上的文字都是我们早已经知道的,只不过可能已经被一昧的玩乐或是繁忙的作业沉压在心底。
而文字所做的,只不过是提醒,提醒,不断地提醒。
文字提醒,我们自己也要时刻给自己提醒。
因为没有提醒,就容易迷失;
因为没有提醒,很可能会变成温水中的青蛙。
迷茫的时候,更需要,自我提醒。
美丽的马蹄还在响动,希望的金鸟仍在拍打着羽翼。
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