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制度,是需要常思常悟常用的优良传统,也是践行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导航仪”。广大干部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将这项工作方法当做推动锐意进取的“盔甲”,敢闯“荆棘丛”、敢进“矛盾窝”、敢啃“硬骨头”,做到下之有“料”、下之有“理”、下之有“声”,使每一次基层之行都满载而归,当好群众“贴心人”,以老百姓满意度检验“下”的力度。
要常怀“八卦心”,下之有“料”。“四下基层”的本质是走到群众中去了解所思所想所愿,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的为民服务“套餐”,重在拉进与群众的关系,让群众感受到“被重视”。拉近关系的方式莫过于常怀一颗“八卦”之心,哪些政策知识群众有疑惑?哪里问题矛盾凸显?哪些干部工作落实不到位?都是领导干部需要常常八卦的“内幕消息”、“小道消息”。只有提前做好信息收集,带着“爆料”下,才能掌握一手资料,把事办到群众心坎儿上。路线、方针、政策要宣传群众想听的、听得懂的语言,调查研究要注重利长远管一方,信访接待要“关照”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现场办公要实实在在推动问题解决。决不能为了完成任务下去走一遭,去时“脑袋空空”,回来仍然“问题重重”,到头来微信步数2万步,“有料”的信息一点没获取,踏雪无痕、徒劳无功。
要打好“感情牌”,下之有“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期间,带头乘车近三个小时、再步行两个多小时,三进寿宁县下党乡访贫问苦,为群众排忧解难,他还结合所见所闻,精辟指出了“从严治党、为政清廉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始终是我们党的生命线”重要论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干部是“鱼水情”的重要纽带,唯有真正站到群众中间、站到群众立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将老百姓的“急难愁盼”看做自己的“揪心事烦心事”,打好与老百姓的“感情牌”,有理有据合法合规逐一办理,才能推动从解决一项问题到一批问题的有效转变。个别干部擅长“变脸”,当着老百姓的面热情礼貌,坐到办公室里还是“心中无事一身轻”,将百姓的事抛之脑后,这样的“下”无疑是“变味”,虽然“感情牌”打出去了,长此以往不仅“不懂装懂”麻痹了自己,也迟早输了老百姓的心。
要练就“顺风耳”,下之有“声”。“四下基层”中“下”是手段,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办好惠民利民实事才是终极目标。不仅要下去把群众的“呼声”带回来,利用“吹哨报道”机制将问题“解”起来,更要将解决成效的“回声”传回去,形成有效闭环,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题有所答。“四下基层”不是“。”而是“?”,回来之后要想想问题了解全了没?解决思路方向对了没?给群众回应到位了没?其他群众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群众之事无小事,尤其是一些初出茅庐的年轻干部,更要“竖”起耳朵,顺着群众的声音拜群众为师,观农时逛集市进工厂,用脚步丈量民意,变“听风是雨”为“眼见为实”,长此以往,“看政策法规制定是否符合切合实际,看调查研究是否符合群众期盼,看信访接待是否直击问题本质,看现场办公是否形成长效机制”的目光也会更加锐利,方能真正实现用下基层抵达民心,用下基层推动治理,用下基层换取群众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