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管理是什么?是通过协作,管理需求内容和进程,实现成功发布。
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
1. 需求识别和收集:需求管理的第一步是识别和收集各方的需求。包括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收集他们的需求和期望。需求可以来自于内部员工、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2. 需求分析和整理:在需求识别和收集的基础上,需求管理团队需要对收集到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整理。这包括对需求的分类、排序和优先级的确定。需求分析和整理将大量的需求整合成一份清晰的需求列表,为后续的需求规划和优化提供依据。
3. 需求规划和优化:需求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制定需求规划和优化策略。需求规划包括确定需求的时间表、资源分配和优先级,以确保需求的有效实施。需求优化则是通过对需求进行评估和筛选,优化需求的实现方式和效果,以提高需求的满足度和价值。
4. 需求变更管理:在项目或产品开发过程中,需求往往会发生变化。需求管理团队需要及时识别和管理需求的变更,包括评估变更的影响、与相关方进行沟通和协商,并及时更新需求文档和计划。需求变更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及最小化对项目进度和成本的影响。
5. 需求跟踪和验收:需求管理并不仅仅限于需求的收集和分析,还包括对需求的跟踪和验收。需求跟踪是指对需求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和记录,以确保需求按照计划和预期进行。需求验收则是在需求实施完成后对需求的验证和确认,以确保需求的满足度和质量。
6. 需求沟通和协调:需求管理还包括与各方进行沟通和协调,以确保需求的共识和理解。这包括与项目团队、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解释需求的目的和背景,协商需求的变更和优先级,并及时解决需求相关的问题和冲突。
7. 需求文档和报告:需求管理的一个重要输出是需求文档和报告。需求文档是对需求的详细描述和规范,包括需求的功能、性能、接口和约束等。需求报告则是对需求的分析和评估,以及对需求实施情况的跟踪和总结。通过需求文档和报告,可以确保对需求的清晰理解和有效管理。
需求管理三大模式
需求管理的运行流程包含3种模式:急诊模式、登机模式、看板模式。
急诊模式指导需求收集,登机模式指导需求设计,看板模式指导需求研发。
急诊模式
病人来医院看病,都觉得自己应该马上得到最快的治疗。但是医疗条件有限,只能让医生先救治最危重的病人,病情较轻的需要先等一下。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预检分诊流程。
借鉴急诊室的做法,我们对需求收集工作进行管理时也增加了一个“预检分诊”的预处理。在研发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让真正紧急的需求获得资源。
登机模式
做需求,犹如坐飞机,通过各种渠道买好了机票,但并不是意味着马上坐上飞机,而是先进行check-in。
面对从各个部门提出来的大量需求,有时在需求收集阶段,不能简单快速的评估出全部细节。这时要增加一个需求设计阶段,对已经定好排期的需求,进行check-in,将机票转化为登机牌,然后凭借登机牌,登上飞机。
这里的登机牌就是产品文档,登上飞机就是进入到需求开发阶段。
在需求收集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大部分可以归为需求文档,通常描述我想要什么,实现什么样的效果。
在需求文档不涉及到具体界面功能流程、交互设计、UI设计。事实上,需求文档也不应该涉及这些。因为提供需求文档的人(需求人和负责人)并不擅长用非业务语言描述,同时也会增加他们提交需求的工作量,从而影响需求质量。
而在需求设计阶段,就需要讲需求文档转化为产品文档,真正将需求描述转化为产品解决方案,转化为让研发同学可执行的方案。
当然也有特例,如果需求是业务逻辑的修改,不涉及界面操作,这时的需求文档其实等价于产品文档。
看板模式
需求研发阶段。我们常用使用看板模式进行需求管理。
看板管理方法,是一个来自于制造业的专门知识。看板管理,是指为了达到JIT准时生产方式而控制现场生产流程的工具。
看板由不同的“泳道”组成,需求以卡片的形式,从最左端开始,运行至最右端结束。
一般“泳道”的划分,可以按照需求的状态划分。也就是说,需求卡片从左向右的流转,就是需求状态的流转。
需求卡片是需求在看板中的载体。这里可以记载需求的所有信息,包含如下信息:
需求名称
需求的相关人:需求人、负责人、产品经理、研发工程师
部门
需求完成时间
需求描述
在开发需求的过程中,各需求的相关人不用再去寻找邮件,或者翻看电脑保存的文档。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看板,看到每个需求的实时状态。
每个人都可以去拖动卡片,提前预知自己的工作量。如,测试工程师就可以通过看板,大概预知有多少卡片在待测试状态,从而预估自己的工作量。
当然,看板和卡片可以用采用多种形式展现。如用真实的板子和纸片进行管理。也可以采用电子虚拟的形式进行管理。